古代打仗最慘烈的應該就是攻城戰,特別是防守方閉門不戰的時候,進攻方往往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比如歷史上著名的昆陽之戰,城內一萬多士兵死守城門,直接把王莽的幾十萬大軍拖到無心戀戰;又比如黃巢攻打陳州,整整攻打了一年多還是以失敗告終;最厲害的還要數宋朝的“釣魚城之戰”,城內守城兵將整整守了36年,直到南宋滅亡後才棄城自刎!

攻城如此困難,爲何不選擇棄城而繞路呢?

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來看看《三國演義》中的一則故事:

張飛帶兵攻打江州的時候,守將嚴顏死守不降。張飛想到一個辦法,他放出風去,說自己要在晚上抄小路繞城而過。

這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嚴顏耳裏,大喜道:“我算定這匹夫忍耐不得。你偷小路過去,須是糧草輜重在後;我截住後路,你如何得過?好無謀匹夫,中我之計!”

當天晚上,嚴顏提前做飯,大夥們喫飽飽後開始在小路埋伏。張飛的隊伍如約而至,嚴顏提示要放過先行軍,攻擊後面的糧草後勤。結果在他們發起進攻的時候,後面又來了一大批彪軍,正是張飛本人帶領的主力軍!

嚴顏中計了,被張飛生擒。從這則故事可以看出,繞城而過的代價就是後方糧草輜重會被偷襲攻擊!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關於打仗的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很多人認爲,古代打仗是把糧草排在前面,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古代軍隊的陣列,排在最前面的是先鋒兵,他們負責探路,並用“旗語”向後面的戰友傳遞信息。比如亮紅旗,表示前方有危險,要暫停前進;如果亮藍旗,表示前方有很多敵人,不同的旗代表不同的狀況。

糧草輜重是隊伍的重要物資,打仗的時候人要喫糧,馬要喫草,還有一些衣物、鎧甲、弓箭等物品都會安排在這裏。管理糧草輜重的是後勤隊伍,他們一般排在陣列後方,因爲經過前方隊伍的清理,後方是最安全的。

打仗的時候如果繞城而過將會如何?

攻城的時候如果棄城而繞路,那麼後方陣列將會受到非常大的威脅,這時候如果把糧草輜重安排在陣列中間,前往都安排士兵保護,那麼前方的攻擊力會受影響。腹背受敵的情況下,不管哪一方被攻擊都將會是致命打擊!

不過有些時候還是可以選擇繞路的,那就是雙方兵力非常懸殊的情況下,完全可以繞城而過。比如昆陽之戰,當時王莽軍有幾十萬,而昆陽守城兵力只有一萬左右,這種情況下就算繞城而過,他們完全可以把糧草輜重安排在隊伍中間,這樣就算城內士兵前來偷襲,也完全有能力對付。

關於古代的攻城戰,大家有什麼觀點或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