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春节临近,在外工作的单身青年男女又开始有了一种“回家纠结症“。回家吧,又怕被父母催婚;不回家吧,在外面也没有年味。其实”催婚“并不是现代才有,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古代催婚人可不是父母,而是皇帝!

催婚

都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其中就包括“洞房花烛夜“。因此婚姻问题在古代一直都是大事,这关系到人类的繁衍,国力的强盛,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人口的多寡就是战斗力的直接体现。因此青年男女的婚嫁问题就成为古代帝王特别关心的事情。

在不同的朝代中,对婚嫁年龄都会有一些明确规定,比如周朝对男女最迟结婚年龄就有要求,据《周礼》记载”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而越王勾践对婚龄上也做出了明确规定,那就是男子二十岁必须要娶妻,女子十七岁就要嫁人。如果”大龄青年“无视这些规定会有什么后果呢?可以说,后果很严重!

洞房花烛夜

古代对于“法定年龄“不婚嫁的处罚

据《国语·越语》记载:“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这是越王勾践为婚龄所作的规定,在那个年代,不结婚可不是一个人的事,还会牵连到父母。这个规定现在看来有点不可理喻,不过古代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子女的婚姻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做父母的确实有很大的责任啊。如此看来勾践的这条规定倒也合理。

越王勾践对于大龄青年的责任归于父母,而西汉的汉惠帝则是做出了更现实的规定。在公元前189年,汉惠帝刘盈下了一道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按《诏令》的要求,女子到了十五岁就必须要结婚,如果还没结婚,就必须要缴纳五倍的赋税。这种具有惩罚性的规定会一直到出嫁为止,如果到了三十岁还没出嫁,三十一岁开始就不用再交五倍了。不过十五年的超重赋税相信没几个人愿意承担,因此在这样的规定下剩男剩女们都会好好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毕竟关系到钱包问题。

结婚

以上两个朝代的皇帝在婚姻问题上都只是用了“催婚“的方法,而晋武帝司马炎在之方面就显得简单粗暴了,他在泰始九年的十月发布了一道诏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

意思就是,如果女儿到了十七岁而父母还没给她找到婆家,这时候就由官府出面帮她找了。这手段实在是太牛了,我不罚你,也不治你罪,直接给你来个婚姻速配。只是这种官府包办的婚姻是不是把礼金和嫁妆也包了呢?

古代结婚

皇帝给百姓催婚,他家的闺女又怎么办呢?

俗话说“皇帝的闺女不愁嫁“,所以皇帝也不用为这个事着急,倒是公主的婚姻质量是一个难题。如何选一个优秀的驸马是历代皇帝都在思考的问题,因为有太多的历史悲剧在警示着他们,公主也有可能嫁给“渣男”。

比如唐朝的新城公主,是唐太宗最小的女儿,也是最宠爱的女儿。唐太宗为了新城公主能嫁一位好郎君也是费尽心思,开始把她许配给魏征的儿子,后又又悔婚,把新城公主嫁给了长孙诠,没想到后来长孙诠因为长孙无忌谋反一案受到牵连,被武后所杀。这时候唐太宗已经去世,由唐高宗做主,把新城公主许配给了韦正矩,这也是她噩梦的开始。

新城公主

韦正矩娶了新城公主以后,原以为可以通过公主的关系就可以仕途无阻,但当时是武则天掌权,而新城公主和武则天的关系并不怎么好,因此公主的身份反而成为韦正矩仕途的绊脚石。由于长期得不到利益,韦正矩开始对公主失去耐心,经常对公主发脾气,后来升级到辱骂。终于有一天,新城公主受不了韦正矩的无礼,与他争吵起来。韦正矩在争吵之中拿起被子捂住了新城公主的头部,导致公主窒息而亡。唐高宗李治听到妹妹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责令严查此事,最终得知是韦正矩所为,盛怒之下将其处死。

可怜的新城公主一生也够坎坷,虽然贵为公主,最后却如此凄凉。

由此可见,婚姻大事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不止是百姓们非常重视,就连皇帝也会为此而烦恼。看了古代皇帝“催婚”的事例,大家觉得比起父母催婚哪个更令人恐惧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