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筆記》《鬼吹燈》等小說可以說是當年紅遍大江南北,讓中國人開始真正的接觸並瞭解盜墓這個行業。甚至在社會上產生了一種關於考古、盜墓的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爲墓葬裏的東西都值錢,而規格越高的墓葬就越值錢,可以憑此發家致富。

而且由於王國維先生提出“二重證據法”:認爲應當將考古挖掘的實物資料與文獻資料相映照來研究歷史,那麼如果我們要研究那個時代的歷史,最簡潔明瞭的方式就是挖哪個皇帝的墓。

因此無論是從現實利益角度,還是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說,似乎皇帝的墓都逃不過被挖的結局,但是朱元璋的墓迄今爲止仍舊沒有被無論是盜墓賊還是考古學者進行大規模的開挖,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實際上就挖墓本身來說,並不是什麼高難度或者是需要高技術的活,真正的難度在於我們怎樣能夠把從墓葬中挖出來的東西保存下來。我國古代墓葬特別流行土葬,也就是將死者與隨葬品埋入地下,這樣有一個好處就是屍體和隨葬品在被埋入地下後不接觸空氣,因此不會氧化老化,可以得到很好的保存。

但是一旦貿然開挖,就會導致隨葬品接觸空氣後迅速氧化,如果是竹木纖維產品便會立刻碳化,在竹木纖維製品中主要包含兩種,一種是隨葬的書籍,這種產品一旦碳化,如果沒有在碳化後進行合理的保存,那麼是無法復原書上原有的字跡的,即便是經過了保存,我們現在也只能通過紅外掃描技術,得知原先記錄的大致內容而無法清晰的閱讀,另一種產品是隨葬的木質雕刻品,這種產品,往往會進行上色和雕刻,但如果發生碳化,那麼會改變其原有的形狀,並且嚴重地破壞色彩,這種破壞同樣是不可逆的;而如果是原先具有色彩的陶製品就會產生從現有技術來說幾乎不可逆轉的褪色,這種褪色只能通過後期上色來進行一定程度的修復,而不能還原到原先的色彩。

因此以朱元璋的墓爲例,大部分的皇帝的墓都沒有進行過大規模開挖的原因,其本質在於以我們現有的技術很難保護這些重要的實物資料,我們對於古墓的挖掘,往往是爲了獲得這些食物資料,無論是出於收藏家的收藏需求還是出於學術研究的實際需求,都要求我們儘可能的儘量完整的保護這些珍貴的材料。

實際上,我國早期的很多考古活動都是破壞性挖掘,比較有名的有兩個,第一個是秦始皇兵馬俑,在剛被挖掘出來的時候兵馬俑是有顏色的,但是當時人們並沒有注意保護,導致顏色迅速氧化退去,使我們現在看到的兵馬俑全部都是灰突突的;另一個則是朱元璋的子孫萬曆皇帝,他倒黴地被選爲了考古學家挖掘明朝皇帝墓的練手作品。

結果雖然我們在挖掘後,確實獲得了很多稀有的新材料,並且對於明朝皇陵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但是墓葬當時挖掘,由於是練習性質的,導致其破壞嚴重,而且很多材料當時的技術無法保存,因此相當一部分文物,在後期因保護不到位而產生了永久性的損壞。因此,如果技術條件沒有達到隨意的挖掘歷史遺蹟,就是破壞歷史遺蹟。

而且還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每個時期的墓葬都有不同的形式和特點,我們對於皇帝的墓葬瞭解,實際上還是不到位的,如果貿然的進行開挖,很容易造成破壞性的挖掘,破壞墓葬原本的狀態和形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