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說話和學走路一樣,每個孩子時間都不一樣。但作爲父母,看着別人的孩子都會叫爸爸媽媽了,自己的孩子卻遲遲不開口,難免看在眼裏,急在心中。

我有一個鄰居,就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他們有個女兒叫瑞瑞,現在15個月了“媽媽”都叫不清楚。兩口子一下班,就把孩子圍起來,教他學說話,但始終也沒有進展。兩口子一度懷疑孩子智力有問題,奶奶卻說:“孫女兒是貴人語遲。”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育軌跡,什麼時候說話、什麼時候學走路都不一樣。除了孩子生理原因外,父母錯誤的引導方式,也會讓孩子反感,不願意學說話。

01教孩子學說話,父母常犯4個錯誤

在孩子學說話的初期,很多父母會不斷地糾正孩子的發音,卻忽略了孩子不可能像成人那樣說話的事實。下面就是一些心急的家長,常常會犯的幾個錯誤

1、強迫孩子學說話

很多父母看到其他寶寶都會說話了,心裏就開始着急和緊張。他們會長時間圍着孩子,強迫孩子學說話。

父母這樣做,非但不會對孩子學說話有任何幫助,還會讓孩子變得討厭說話。

2、不斷糾正孩子發音

有些剛學會說話的嬰兒,經常把兔子叫做“褲子”,草莓叫做“倒黴”,這很普遍。但是一些心急的父母就會不停地糾正孩子的發音。父母越是心急,孩子就會下意識避開難發的音。

父母正確的做法不是一直強調和糾正,而是放慢自己的說話速度,讓孩子可以聽清和看清,這樣便於寶寶模仿。

3、替孩子說話

孩子剛剛學會說話,說話時難免會慢一點兒。很多父母會催孩子說快點,或者做孩子的代言人,殊不知這樣會剝奪孩子練習說話的機會。

父母在聽孩子說話時,一定要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只有在孩子說話不合乎邏輯或太短的時候,家長才能完善。

4、不斷問孩子問題

和孩子一起讀繪本時,有些家長常常會問孩子一些故事情節,而不是人物和物品的名稱。這樣親子閱讀,對孩子學習語言沒有幫助,還會讓孩子對故事的理解變得零碎,不連續。

02教1到2歲的孩子說話,父母應學會的8個實用技巧

1、多練習

很多父母認爲寶寶聽不懂,就不和孩子交流。等到別人的孩子會說話了,自己又着急上火。其實,父母和孩子說話頻率越高,孩子會觀察和模仿父母是如何說話的。

一開始,父母對着寶寶說一些簡單詞語,語速要慢,便於寶寶觀察。等到寶寶會說話時,父母要給予寶寶及時的反饋。父母和孩子溝通次數越多,反饋越及時,孩子說話就會越早,詞彙量也會越多。

2、有耐心

剛學說話的孩子,語速比較慢。父母要有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一定不要催促。如果孩子不會說,父母可以給寶寶示範一次。

3、引導

父母可以用孩子喜歡的玩具,誘導寶寶主動學習說話。如果孩子喜歡的玩具是兔子,媽媽可以教寶寶說:“小兔子。”

4、情景結合

父母要學會用語言描述寶寶正在做的事,這樣有利於將語言和情景聯繫起來,便於寶寶理解和學習。

5、不強迫

父母要知道,小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不代表沒有脾氣。在教孩子學說話時,父母越是強迫孩子,他就會越牴觸和反感說話。

6、逐步延伸

寶寶學說話,都是從單字開始,慢慢能說一個詞,然後纔是幾個詞,然後纔是一句話的。父母儘量用孩子的語言擴展詞句,比如孩子會說“車車”,媽媽可以擴展爲“紅色車車”。

7、不代勞

無論什麼時候,父母都要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不要因爲孩子說話慢,說話不清楚,父母就代替孩子說話,這樣就剝奪了孩子練習的機會。

8、加難度

孩子一開始學會的句子大多是陳述句,媽媽要引導孩子學會如何說問句。例如:寶寶說;“紅色的汽車”,媽媽可以問:“那是紅色的汽車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