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經》記者 劉經宇 

近日,知名教育機構優勝教育在北京的多家實體店相繼關門停業,其機構名下的衆多學員無法退費,內部員工無處討薪,一度引發關注。

《財經》記者獲取的一份欠費名單顯示,僅優勝教育東直門校區,所欠學費總計已超千萬元。有消息稱,有家長此前交了40萬學費,現在退費無門。

有業內人士分析,近年來教育機構“爆雷”、“跑路”的事件時有發生,多是因爲資金鍊出現問題,這些機構利用預定課程收到的學費進行擴張,一旦沒能招收到足夠的生源,資金鍊很容易斷裂。

半年時間發兩封致歉信

公開資料顯示,優勝教育主打的一對一個性化輔導,課程涵蓋6-18歲,一年級至高三年級的全科文化課輔導。其自稱一直致力於以一流的專業師資團隊、先進的教學理念、完善的教學模式,堅持以人爲本的素質教育思想,更好的服務社會,是目前國內大型個性化輔導行業的支柱型企業之一。

優勝教育總部位於北京市光華路,在北京有多個校區。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優勝教育在全國400多個城市開設了1000餘家直營校區。優勝教育旗下門店分爲直營、代管和加盟三種類型,以代管和加盟店數量較多。

多家媒體公開報道顯示,此前,成都、天津、重慶、哈爾濱等地相繼發生優勝教育閉店事件,並出現家長退款、員工討薪事件。

2018年時,於女士爲自家孩子報名了優勝教育的一對一課程,每課時收費370元,共花費3萬多元,“當時選擇優勝是覺得這是個很多年的老品牌了,比較有保證,對於他們創始人陳昊也是比較信任的。”

後來於女士感覺老師授課的效果不好,便和學校溝通更換老師,一來二去,又趕上了疫情,優勝教育將授課方式轉到線上,孩子在體驗過一次以後,感覺效果不佳,也就沒有再繼續上課。於女士爲孩子購買的120節課還剩了幾十節一直沒有上。直到今年10月17日,“突然有老師找我,說學校‘跑路’了,把我們拉到一個退費羣裏,我才知道優勝爆雷了。”

於女士告訴《財經》記者,根據年級不同,優勝教育的課時費從295元到450元左右不等,而只要選擇了報課,家長們一般都會預充值很多課程,根據預存金額的高低,還會有課時贈送,這樣覈算下來會更優惠,因此不少家長一次繳費都在數萬元。

於女士所在的退費微信羣很快就加滿了500人,而各個校區的家長維權羣也有不少。《財經》記者獲取了一份東直門校區的家長名單,截至發稿,名單中已有300多人,欠費金額少則數千,多的在5萬元以上,整體欠費金額已超千萬。有學生家長告訴《財經》記者,這份名單還在持續的補充當中。東直門校區只是優勝教育衆多校區中的一個。

其實早在2019年下半年,優勝教育已經不時有負面消息傳出,主要集中在學生退費難、拖欠員工工資等問題。2020年4月,外界曾有消息傳出,稱優勝教育資金鍊斷裂,該公司董事長、創始人陳昊曾公開發表致歉信,稱優勝教育在疫情期間沒有對存在經營隱患的加盟商進行重新評估,導致其預留資金不充分,出現問題後處理不及時。陳昊也表示,優勝教育作爲品牌方,將全面承擔家長及員工的損失。

時隔半年,家長們又收到了第二封致歉信,此次優勝教育在信中給出瞭解決方案:對於目前在讀的學員,優勝教育將接洽北京市內K12培訓行業內經營狀況良好,教學品質優良的同行業機構作爲接收方,同時將保留優勝直營校,優勝線上一對一,以及線上班課爲學員穩定消課。

但是這一解決方案並不足以安撫失去信心的學生家長。10月19日,有數百名家長和員工一起到優勝教育位於光華路的總部維權,發現已人去樓空。

除了家長,衆多被拖欠工資的員工也對公司極度不滿,有優勝教育的老師向《財經》記者表示,10月中旬曾經聽到各種風聲,包括“融資失敗”“貸款不成功”“投資商不會投資”等等消息,“我們也都是被畫餅了,被動失業。現在也沒有得到什麼安置消息。”

維權事件發生後,一段陳昊與家長連線的視頻在社交平臺傳播。陳昊在視頻中稱,“不管政府如何處置我們,都不會跑路,我們在國內還有很多學校在正常運營。我會去貸款,找投資機構,想辦法復課彌補大家的損失。”

陳昊表示,優勝教育的規模在全國培訓機構中可以排到前十,在疫情期間受到很大沖擊,以北京爲例,疫情期間北京的營收只有過去的四分之一,全靠公司高管在想辦法進行資金注入,“有些加盟商想要甩鍋,我們爲了不讓品牌崩了,讓員工能有飯喫,直接接手的校區多達80多個。”

培訓機構爲何頻發“跑路”事件?

《財經》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自2019年開始,國內出現多起教育機構的“跑路”事件,比如迪士尼英語退出中國市場,韋博英語“跑路”等等,而在這些教育機構當中,許多都存在資金鍊斷裂的情況。

北京某教育機構產品線負責人向《財經》記者出示了一份2019年“倒閉”“跑路”教育機構名單,數量有32家。該負責人介紹,現在國內的教育機構,一般都是採取預收費模式,“如果說每節課200元,家長報了100節課,交了2萬元學費,按理來說,是應該等到課程結束,這筆錢才能完全從賬上支出。”而實際情況是,衆多教育機構出於競爭需要,往往會提前動用這筆錢,拿來擴張師資力量、擴招學員,一旦攤子鋪開了,新招收的學員數量卻沒有及時跟上,資金鍊必然會出現問題。

除此以外,2020年的新冠疫情,導致培訓機構的線下課程無法正常開展,也是許多教育機構無法正常經營的原因。

疫情期間,教育機構招生困難,往往只能維持原有體量,而在疫情之前就鋪開的攤子,房租、員工工資等問題,就會成爲很大的負擔。而絕大多數的小型教育機構,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轉型線上授課,“線上授課也是要開發的,這一筆經費支出也很高,比如使用一些線上授課軟件,每一個學生就需要一個開放賬號,包括使用時長等問題,都需要由機構來支付成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