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灣區“理財通”即將靴子落地?債券基金有望搭上首班車

林鄭月娥日前向媒體透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即將落實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向媒體透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即將落實。她表示,兩地目前仍就理財通的額度、先行先試的產品磋商,但框架已定,“(理財通)快將來臨。”

她直言,“理財通”的相關細節敲定以後,有望在年度施政報告出爐前公佈。根據香港特區政府此前公佈的時間表,意味着“理財通”最快有望在11月底前公佈。

繼2014年、2016年相繼推出滬港通和深港通,2017年推出債券通之後,跨境理財通有望成爲內地及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新通道”。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香港金融管理局、澳門金融管理局今年6月聯合公佈的理財通框架內容,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可跨境投資粵港澳大灣區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按照購買主體身份可分爲“南向通”和“北向通”。這意味着,零售投資者首次可以直接開設和操作跨境投資戶口。

債券基金有望率先納入

然而,兩地監管機構目前尚未明確“理財通”的產品範圍,市場對此仍有諸多不同解讀。香港金髮局董事會成員丁晨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理財通”推出初期,產品應以“簡單易懂、風險可控”爲原則,循序漸進地推出,“南下產品可以先由結構清晰簡單的產品開始,包括分銷銀行評爲中低風險的公募基金、香港證監會認可的債券公募基金、交易所買賣基金或產品、貨幣基金等產品。”

香港投資基金公會主席鄒建雄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考慮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客戶對境外投資產品不太熟悉,“理財通開通初期將以一些簡單、風險較低的產品爲主,例如債劵基金,股債混合基金以及低波動性的平衡基金,會率先被納入銷售範圍,但股票基金波幅較大,未必會納入首階段產品範圍。”

事實上,今年迄今爲止,香港市場銷售的債券基金成績頗爲不俗。根據香港投資基金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香港債券基金貢獻最大,約佔行業銷售總額的48%。其中,以環球、亞洲和高收益債券基金流入尤爲強勁。4月至8月間,分別錄得6.96億美元、28.15億美元及3.45億美元的淨流入。

相比之下,今年前8個月,股票基金則有160億美元的總流入,總銷售額同比激增52%。雖然期內仍錄7.97億美元的淨流出,但較2019年錄得的39億美元淨流出已大幅收窄。

“理財通主要針對個人投資者,因此在開通初期將以低風險、防禦性高的產品爲主,包括債券基金、貨幣基金等,這些產品透明度高、管理費等各項資料齊全,而且受香港逐步成熟之後纔會擴展至更復雜的產品,如私募基金、對沖基金等,”澳洲會計師2020年大中華區分會會長、德勤中國稅務及商業諮詢服務合夥人劉明揚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破解基金互認痛點

工銀國際證券研究部主管塗振聲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內地與香港已實施基金互認,但獲准在兩地銷售的基金數量和規模不大,期望在理財通的框架下,兩地互相銷售的基金產品,包括債券基金的數量和規模可以有所增加。

2015年7月1日,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正式實施,意味着香港與內地的公募基金市場向彼此敞開大門。然而,該計劃推出後一直呈現“北熱南冷”局面。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共有29只基金獲准北向銷售,源自內地投資者的管理資產規模(AUM)爲144億元,共有50只內地基金獲准在香港銷售,而源自香港投資者的資產管理規模僅爲3.74億元。

塗振聲坦言,目前基金互認計劃下,需要對基金逐一審批,也有一定門檻,因此獲批基金不多。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由於北上基金普遍涵蓋海外市場,並且產品類別愈趨多元化,涵蓋環球股債等,因此,受內地投資者追捧。相比之下,南下基金銷情遭冷待,除了因人民幣匯率走軟外,南下基金設贖回費等,也導致吸引力受影響。

根據基金互認的規定,基金的資產規模不得低於2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基金不得以香港市場爲主要投資方向以及在香港的銷售規模佔基金總資產的比例不得高於50%。以去年爲例,全年僅有6只北上基金獲得放行。

此外,目前跨境基金互認安排下,內地投資者投資北上基金仍受註冊地限制,僅可認購在“香港註冊”的基金。

金髮局董事會成員丁晨及行政總監區景麟建議,跨境“理財通”在初步運作成熟後,透過以基金中基金方式,保跨境理財通可投資在港註冊成立﹑獲證監會認可並投資於證監會認可的可轉讓證券集體投資計劃(UCITS)基金產品。

香港投資基金公會則表示,希望爭取在“理財通”下,在大灣區內銷售的基金產品類型、基金審批及從業員資格等方面,與基金互認計劃有所放寬,如內地能認可本地基金持牌人資格,以及讓在港銷售但非本港註冊地的基金納入“理財通”內等。

跨境大資管“藍海”

自2012年起,香港已成功躋身成爲亞洲財富管理中心。根據香港證監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底,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行業管理的資產同比增加20%至28.8萬億港元。

作爲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聚集了大批高淨值人羣。根據胡潤2019年報告,廣東省千萬資產“高淨值家庭”有28.5萬戶;600萬資產“富裕家庭”達67.9萬戶,居全國第二,佔比達17.3%。

“隨着內地居民財富增長,境外配置的需求也不斷提升,香港的債券基金可爲他們提供更多的投資選擇,包括投資到境外債券和獲得較高回報的機會。理財通有望爲香港基金行業帶來增量資金,有助於鞏固香港財富管理中心的地位。”塗振聲表示。

2019年2月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綱要》)爲香港、澳門和廣東省內九市協同發展、打造世界級城市羣奠定了堅實基礎。《綱要》將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定位爲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四大核心城市,並將香港明確定位爲全球金融和資產管理中心。

從資金來源來看,香港一直頗受內地和國際投資者的青睞,連續五年源自非香港投資者的資產比例超過60%,約有10%來自內地。同時,越來越多的內地資管機構在香港佈局,截至去年底,內地相關集團在香港成立的持牌法團和註冊機構數目由2018年底的362家,增加7%至387家。

“理財通”無疑將爲香港資管行業開闢嶄新的市場空間。據瞭解,爲此,香港各界早已迫不及待“摩拳擦掌”。普華永道風險及控制服務合夥人吳冠豪表示,香港不少銀行已進行準備,目前部分大型銀行已準備充足,在獲得監管批准後,有望在很短時間內啓動。

以總部位於新加坡的星展銀行爲例,21世紀經濟報道瞭解到,其已於去年在內部成立大灣區的專門團隊,並計劃未來進一步增加大灣區團隊的人手,同時申請在中國內地成立合資的證券公司

劉明揚認爲,由於理財通基金主要通過銀行平臺銷售,因此預計已在粵港澳三地市場設有分行網點的銀行在首階段將受益更多,方便投資者辦理跨境開戶及認證,“目前銀行正在跨境開戶、額度分配、後勤管理,以及確定哪些投資者可以參與等方面進行相關準備。由於投資者在銀行開設的戶口屬於投資性質,有別於傳統存款戶口,因此銀行亦正積極與監管機構商討如何完善兩地投資者辦理投資功能的戶口手續和監管細節。”

(作者:朱麗娜 編輯:李豔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