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國倩

“沒人天生就擅長寫文章,只要肯用功、肯鑽研,人人皆可得道。”說起公文寫作,華中師範大學經濟學院2006屆校友楊清泉頗有感觸。參加工作後,楊清泉持續在辦公室從事文字綜合有關工作將近七年,經歷了金融研究部、質量管理辦公室、祕書部等多個內設單元,從事調查研究、綜合祕書、黨委祕書等多個崗位,從一個對公文寫作一竅不通的理科生,成長爲掌握公文寫作技能的辦公室多面手。“其中的酸甜苦辣百味雜陳,只有親身經歷過纔會有切身體會。”最近,他將多年工作經驗寫進《商業銀行常用公文寫作理論與實務》一書中,併成功出版。

楊清泉

寫公文也有規律可循

楊清泉大學畢業參加工作,見習期滿就到了辦公室條線工作,持續在辦公室從事文字綜合有關工作將近七年。現任某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地市級分行副行長的他,對商業銀行常用公文寫作有着豐富的實戰經驗和獨到的理論見解。“公文寫作不需要天分,沒有什麼一喫見效的‘靈丹妙藥’,但是有方法、有規律。如果掌握了這些方法和規律,也就沒有那麼難了,再加以持續寫作鍛鍊,就可以遊刃有餘了。”

基於結構主義的公文結構範式,便是楊清泉在《商業銀行常用公文寫作理論與實務》一書中提到的公文寫作中的“祕訣”。

《商業銀行常用公文寫作理論與實務》

他從銀行辦公室文祕每年重複的工作中發現商業銀行常用公文的規律,他說每年年初要準備新年致辭,然後撰寫上年工作總結和社會責任報告等總結性材料,接下來就要籌備年初工作會議這個重頭材料,以及一系列的專業會議材料,每個季度要開展季度分析材料,其間各級領導來調研,還要準備各類彙報材料,陪同領導外出調研要寫新聞報道,整理領導講話要印發內部情況通報等等。儘管銀行經營管理工作每年週而復始,但是每個場合所用的材料不能“炒冷飯”,要結合新情況新問題寫出新東西出來。在不斷反覆的寫作過程中,他察覺到了一種“變”與“不變”,“變”的是具體素材的來源與用途,“不變”的是材料的寫作目的和基本結構,把所有公文的這種“不變”進行總結提煉,就上升到了一個指導公文寫作的經驗總結。

爲了讓這個經驗總結形成理論,楊清泉找到了結構主義來分析解構公文,通過邏輯與辯證分析,他認爲“寫作目的、結構框架、材料來源、寫作要領”四個方面是公文形成的關鍵要素,每一類型的公文都可以通過上述四個方面進行概括,他將其稱之爲公文結構範式。在研究結構主義與公文的同時,楊清泉也將公文寫作行爲進行規範,認爲規範的公文寫作應該包括“確立公文主旨、搭建結構框架、明確材料來源、組織語言應用、審覈修改潤色”五個步驟。

宣傳稿件、行政公文、制度辦法、彙報材料、發言材料、分析報告……記者看到,在這本名爲《商業銀行常用公文寫作理論與實務》的書中,將結構主義引入公文寫作領域,總結提煉出了一個經典的結構分析範式,爲公文寫作提供了一個標準方法,同時在商業銀行常用公文寫作中運用該方法,較爲全面的介紹了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各類公文的具體寫作案例。“這些案例都是我十多年的工作中積累下來的。”楊清泉說。

“搞材料”不能閉門造車

用心,是楊清泉工作的一大特點,也是其寶貴精神的一個具體體現。從大學開始,楊清泉就形成了每天記錄自己工作的習慣,每個學期幾個本子,每到年底,他就將自己一年的工作記錄翻翻看看,在總結經驗中,也爲接下來的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是楊清泉將工作變成學問研究的重要基礎,在他的家裏,記錄着每年工作的本子,早已堆積成山。

公文寫作是一個書面名詞,在日常工作中, 楊清泉更多地稱其爲“搞材料”。“搞材料是一件腦力活,不僅需要搜腸刮肚、絞盡腦汁地謀篇佈局;它也是一件體力活,辦公室的員工白天大多被各種日常瑣事所包圍,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才能文思泉湧、筆耕不輟,加班加點也就成了習慣。”

楊清泉的部分記錄本

楊清泉說,雖公文寫作有規律可循,但萬不可閉門造車。一次,爲了寫一份幾萬字調研報告,他曾花費了一個月時間,“有時光悶頭寫是寫不出來的,你得要去組織座談,去調研,去跟很多人溝通協調,蒐集材料,從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反覆修改。而在這個過程無形中也會提升個人的溝通協調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

也正是源於對工作的那份認真,楊清泉慢慢從對公文寫作一竅不通的理科生,成爲同事們口中的“一支筆”。爲了不讓後來人繼續走彎路,楊清泉覺得自己肩負有推廣公文寫作結構主義理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用38萬字,近400頁文章,把重複工作當學問去研究,將從十餘年的文字工作總結出寶貴經驗與後來者。“人生就像一場並不用交卷的考試,沒人出題,沒人監督。只有善於深入思考,在回顧與總結中才能找到繼續前行的方向。希望我的經驗能爲更多人提供工作思路與方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