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用事實說故事

留守和養老,這兩個詞我覺得應該不會出現在東北,至少留守不應該出現,可是隨着東北的落後,一些年輕人陸續離開東北,到外面去發展,留守這個詞越來越多的貼在東北人的身上並不爲過,如果我說東北的老齡人口名列前茅,我想絕對不會有人反對,(自己上網查數據就行)如果仔細觀察,這個數據只低不高,實際上的老年人要更多一些。有一次我問一位公交司機,他告訴我,平常坐車都是老頭老太太居多,年輕人不多,這些年尤爲明顯,所以也間接證明了數據的真實。

而養老,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兒女盡孝,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可是這個時代可以麼?有句古語叫,子欲養而親不待,兒女不是不孝順,但是在現實生活和理想化的思維中,我們只能選擇麪包,選擇離現實最近的那條路。久病牀前無孝子,這句話你可以反駁,但是不無道理,你能辭職不幹任何事守在父母身邊麼?哪怕父母沒病,就是想你天天陪他們聊天喫飯,你能放下工作,放下未來麼?別大言不慚的說自己保證能放下一切陪在父母身邊,我想告訴你,曾經說這些話的人,現在很打臉。

今天的話題我不想討論你是否孝順,但是在東北,這種孝順必須要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東北的年輕人離開的越來越多,如果有能力的可以把父母接過去,這是優質的選擇,可是有個詞叫水土不服,你真的以爲老人跟着你去外地發展,就一切都是上上之選麼?你錯了,他們願意留在東北,那裏是根,那裏有他們的一切,他們的關係網都在東北,你能自私的把他們的根都奪走麼?離開都是無奈的選擇,如果不是爲了生活,誰又願意遠離家鄉呢?

今天的故事就是關於留守老人的,走還是留,這是很難選擇的問題,可是現實卻替你做出了選擇。

我以爲不會成爲留守老人,可是我還是向現實低頭了

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這樣的詞彙我想不應該出現在東北,我以爲在雲貴山區一些地方很常見,可是我錯了,在東北,這個羣體正在擴大,而且是重量級的增長。

李叔今年68了,典型的東北漢子,歲月在他的臉上雖然有了痕跡,但是他中氣很足,說話聲音洪亮,不像這個年紀應有的樣子,可是當我跟他聊到養老的時候,他還是放下了男人該有的面子,眼睛溼潤了。

李叔的兒子今年42了,在合肥上班,他兒子學的是工程類的專業,因爲東北的發展環境不好,畢業後兒子想去外面發展,李叔一直沒同意,因爲就這麼一個兒子,離開自己身邊有點捨不得,但是合肥那邊企業給出的條件很優厚,李叔也覺得挺好,最後只能答應兒子離開去合肥發展。

一開始兒子離開,李叔並沒有覺得有什麼,隨着年歲越來越大,自己的身體也每況愈下,就發現兒子的重要性了,李叔說:以前我從來就沒說過要靠誰過日子,讓誰給我養老,現在才發現,那時候都是在嘴硬。

李叔的老伴前年去世了,這給李叔打擊很大,李叔覺得之前一直有老伴在身邊,至少有個說話人,現在老伴走了,自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讓他心裏特別不是滋味,年輕的時候覺得兩個人相依爲命是種幸福,可是突然有一個人離開,幸福變成了不幸,外加兒子不在身邊,李叔更覺得寂寞。

李叔是那種典型的東北漢子,也是典型的中國父母,不想給兒女找麻煩,添亂。所以李叔一直都是在東北這邊,從不去兒子那,除了過年過節兒子回家待幾天以外,一年到頭只能打電話,時間一長,電話也少了。李叔說:跟兒子想說話,但是打電話又沒什麼說的,這也許就是代溝吧,兒子的城市我不知道,我的城市兒子又不想知道,這就是距離有了,美沒了。

李叔有想去兒子那的想法是去年發生的事,去年因爲下雪,李叔下樓的時候把腳崴了,雖然沒有傷及骨頭,但是扭的挺嚴重的,兒子知道李叔腳扭了就坐飛機回來了,忙前忙後就待了三天,又坐飛機回去了,李叔覺得這也沒辦法,兒子得工作啊,不能因爲自己把工作都丟了,所以李叔雖然心裏不得勁,可是沒辦法。

李叔感嘆,人老了,身邊連個人都沒有,唉,不中用了。

李叔最後跟我說:在東北已經活了六十多年了,真的離不開了,年輕人都走了,留下了一堆老人,雖然自己現在還能走動,當有一天不行的時候,還是要面對現實。

在東北,這樣的事常有,這些年尤爲多,如果不是爲了發展,離開東北有意義麼?

假設東北發展的特別好,特別吸引人,各路人才齊聚東北,那麼還有幾個能離開的呢?固守一隅那叫死板,人生只有一次,誰不願意往高處走?父母從來都是無私的,他們會尊重你的意見,給你最優質的選擇,他們不是你人生的攔路虎,他們不想成爲你的負擔,他們更希望成爲你的靠山,如果他們成爲你事業或是人生路上的絆腳石,他們的心裏會非常難受,我想還沒有這樣的父母吧?

如果東北的環境好了,我想肯定會有不少人會回來,可是振興東北這麼多年了,還是依舊踟躕不前,發展緩慢,老齡化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年輕人都走了,誰來養老?如果把老人也接走,雖然很美好,但是那是對東北的沉重打擊,那是幾代人都流失了,你覺得他們還會回來麼?

留住年輕人,也就留住了老人,也就留住了下一代,如果再不做出改變,那麼未來將是無法想象的。我們不僅要安穩住年輕人,也要關注中年人,在東北,中年人35-60歲之間的人,接近一半了,(別反駁我,自己查數據,網上都有)如果再不合理的利用起這個羣體的力量,我想,別談未來了。

最近要寫東北底層了,那是最真實的東北,直擊心靈深處的蒼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