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用杜甫的这首诗来形容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怕是再适合不过了。她的美丽犹如幽谷中的兰花一样清新美丽,她的才华如同仙子一般聪慧。民国时期林微因就好比现在的明星一般,美丽而又迷人。

国民第一才女并非空有其表,她写的词句流传至今。美丽会随着时间流去,但时间好像遗忘了林微因。

从她的照片中可以看出虽岁月在她的鬓角留下痕迹可她仍难掩美丽,隐隐透出的气质使人着迷,惹的大文豪为她倾心。林徽因这个女子在时代之殇中四溢的才情与坚韧的担当,因之构成林徽因生命的底蕴。

但人们记住这位民国才女,不仅是因为她的才和貌,更多是的她为我们的祖国作出的贡献。你站在北京的天安门前,那闪亮而庄重的国徽便是这位才女参与设计的。

才华横溢的女子

林微因曾与父亲游历欧洲,增长眼界。当时林微因与父亲居住在欧洲,当时该户民居的房东是位建筑师。两人关系十分要好,经常坐在一起讨论人生。

她学建筑的想法也是从这时开始,因房东对她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林微因立志攻读建筑专业。

1924年她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一同考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首选专业必然是建筑学。很多人都认为林微因会选择文学类的专业,毕竟那时的她在此方面也颇有造诣。

但她对知识的渴望并不仅限于文学方面,她对建筑学的向往已远远超过文学。她喜欢探索未知新鲜的事物,挑战自己是她对自己的追求。

但可惜的是当时建筑学专业并不接受女性,但她没有就此放弃学习建筑学的念头。她打听到美术专业有关于建筑学的选修。她毅然的选择美术专业,主修建筑美学。

只要能与建筑挂钩的学习,她从来没有错过。但她也没有放下美术,她建筑、美学两头抓,毕业后到她也立刻又进入耶鲁大学学习舞台美术设计,也就是这次为她奠定了设计国徽坚实的美术基础。

林微因的一生都在向知识探索,她不断的追求新鲜的事物。学无止境是当时林微因真实的心情写照。

世人对于她的评价都褒贬不一,褒主要是因为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细腻的文字表达直击心理。贬是因为她的情感史非常丰富,经常与许多大文豪传出绯闻。

她家里来往的门客大多都是在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上至清华大学的教授,下至慕名而来的学子,都只为了能见林微因一面。

可见林微因已是民国的风云人物,林微因也从不因这些身外之事而感到自豪,在学习上保持谦卑。

心中有才、心记国

1982年,林微因与梁思成结为夫妻。那时兴起“出国潮”,许多国人纷纷向外迁移。有留学的也有定居的,当时林微因身居国外,她本可在国外定居过安定的生活,毕竟当时国内情况仍不明朗,还处于较为动荡的时期。

但她婚后,立即决定回国发展。从林微因的书中不难看出,她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中国最讲究落叶归根,林微因也不例外。

虽身处国外,但她的心仍惦记着祖国。当下她便与梁思成商议要回国发展,现下正是国家需要人才的时候,她必须要回到故乡,为故乡添瓦铺砖。

得知林微因回国,东北大学便向林微因夫妇发出邀请。此后的15年里,林微因与梁思成走访了中国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正因为有他们的努力才保留下众多古代遗迹。只要是国家的需要,他们就会立马挺身而出。

作为建筑师的她,为了了解古代木造建筑的结构,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大半时间里,她都是抱着病体在工作。

要知道这样巨大的工作量光靠梁思成是无法完成的,可以说中国的建筑史能有如今的成就,离不开梁思成和林微因的辛苦工作。

她还理清了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使建筑师们——尤其是西方的建筑师们意识到,中国建筑是与西方的砖石、垒砌建筑不同的,是以木造建筑为主要特征的。

这纠正了长期以来的偏见和误解,是她用诗意和丰沛的笔调勾勒出了中国建筑的美,这在“平郊建筑杂录”一篇中有突出的体现,无疑林微因在中国建筑史上的贡献是伟大的。

中国建筑能有今日之成就,林微因必有不可否认的功劳,她为中国建筑做了许多的铺垫,书写的《中国建筑史》给后人有参考的依据,推动着整个中国建筑史飞快的发展,让后人在许多地方少走弯路。

艰巨而又伟大的任务

1949年6月,也就是新中国成立的前夕,林徽因接受到来自国家一个神圣而又艰巨的任务—拟定国徽。当时的林微因身体已十分虚弱,在此之前做过一次大手术。

梁思成因担心林微因的身体再因疲惫发生变故,不愿林微因接此任务。可林微因怎么会放着国家之事不管,她不顾梁思成的反对,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她说如果错过这次的任务,她或许会抱憾终身。

林微因能得到这次机会归功于之前在东北大学时,也曾参与拟定校徽的任务。她的才华也因此得到很多人的认可。虽这次拟定国徽并不是仅有林徽因一人,但是对于病重的林徽因来说还是非常艰巨的。

当时讨论国徽的会议室就设立在林微因卧室的边上,根据朱自煊先生的回忆,他们经常在梁、林的家里召开系务会,“常常是我们在梁家西边客厅开会,林先生卧室在东面,隔着过道喊‘思成’,梁先生听到后马上赶过去,过一会儿回来转达林先生的意见和建议。

拟定国徽是非常严谨的事情,光是初稿就拟定了4张

第一版将中国国旗屹立地球上,表明中国在世界屹立不倒的理念;第二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标,下边是我们的五颗五角星,既表现出我们新中国的成立又体现红旗元素;第三版以天安门广场为背景显示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的首都;第四版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国徽了。

为了能设计好新中国的国徽,几乎是定稿后又推翻,又重新讨论设计。来来回回一直到1950年都未确定。最后才将五角星和天安门广场作为背景的国徽提案提交,经过反复修改最后才成了现在的国徽。

要问究竟哪一版是最合适的,其实答案毋庸置疑。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国徽将中国的元素完完整整的体现出来,是优中选优的一个结果。

笔者个人对现在的国徽是非常喜欢的,国徽的展现和我们的祖国十分贴切,这是一个团队的心血,体现出中国人的凝聚力和学识的力量。国徽堆积了无数人的心血,可以说是万里挑一的作品。这个作品更能代表中国出现在全世界人的面前。

小结:

令人遗憾的是,疲劳过度的林微因身体越发的虚弱,肺炎时时发作,病魔将林微因折磨的不成人形,再强大的人还是抵不过病痛的折磨。

1955年,林徽因在同仁医院去世,被葬入八宝山。而她为祖国所做的一切都留在人们心中,她细腻的文笔世人传颂,她参与设计的国徽正挂在天安门正中。她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