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細雨濛濛秋意濃,楓葉別樣紅,2020美麗中國行走進吉林

初秋的吉林,天氣微涼,綿綿細雨落在了深山裏,原本滿眼翠色的山林有了更多的色彩,這一刻的清新,令人陶醉,不由感嘆這靜好的歲月。

直到“密營”這個帶着硝煙味道的詞語出現,一下子將我們帶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無論是在樺甸東北抗聯蒿子湖密營,還是在敦化寒蔥嶺密營遺址,都讓我們身臨其境般感受到當年東北抗聯部隊的崢嶸歲月。營房、指揮所、主哨位、戰壕、倉庫、散兵坑……就算經過了近百年的風霜雨雪,也抹不去抗聯部隊當年在這些地方生活過、戰鬥過的痕跡。我們不禁在想,是多麼堅定的意志才能讓抗聯部隊的將士們不懼嚴寒、忍受飢餓、忘記傷病,與敵人抗衡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當然,探訪密營只是我們此行了解這段歷史的一扇窗。這幾天有多少次,當我們觸碰英雄們的故事時,喉嚨發緊、眼眶溼潤,如果沒有當年浴血奮戰的他們,又怎會有如今靜好的歲月。勿忘先烈崢嶸歲月,吾輩更應發奮圖強。

9月18日,由吉林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國旅遊報社聯合主辦的“‘紅色初心 逐夢前行’——2020美麗中國行 講好吉林紅色故事”主題活動啓程,20多位知名作家、全國主流媒體記者、旅遊達人,分成3組分別對“抗聯精神傳承線”“抗戰烽火銘記線”“致敬國門線”3條吉林紅色旅遊精品線路進行深入探訪。9月20日至9月21日,各界人士分別走進了靖宇縣、長白山池南區、樺甸市、敦化市、汪清縣、長白朝鮮族自治縣、臨江市、集安市。下面就請他們來講訴發生在吉林的紅色故事。(王瑋)

長白國境大橋抒懷

《海內與海外》雜誌社編輯部主任

中國作協、北京作協會員 朱小平

沿圖門、長白到臨江、集安四個國境口岸,行程千餘公里,感慨良多。作詩一首抒慨:

巡邊屈指兩千裏,

凝目界碑百感生。

猶憶大軍橋上過,

彈痕依舊曝秋風。

老一輩革命家的紅色足跡

中國文化報 張莉娟

秋高氣爽,雲淡風輕,當我們的車駛入風光秀麗的鴨綠江畔臨江市時,位於江邊的陳雲舊居紀念館驀然映入眼簾。綠蔭下的這所平房,磚瓦結構,外牆水泥掛麪,房山牆開門,內部構造成凹字型。陳雲同志1946年11月至1947年6月,在這裏工作和生活了7個月,指揮了著名的《四保臨江戰役》。1946年陳雲同志經朝鮮繞道到達臨江任中共南滿分局書記,遼東軍區政委。在堅守南滿地區還是放棄南滿地區的爭議中,陳雲同志主持七道江會議,高屋建瓴最終確定了,“堅持南滿,鞏固北滿,南打北拉,北打南拉,南北密切配合,集中優勢兵力,主動打擊敵人”的戰略方針,指揮部隊歷時108天,經歷艱苦卓絕的四次臨江保衛戰,粉碎了國民黨十萬大軍的圍攻,殲敵4萬多人,收復城市11座,創造了我軍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輝煌範例,是我軍打開東北局面的關鍵之役。使我軍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爲東北戰場即將開始的全面大反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保臨江》戰役是陳雲同志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參與的軍事指揮作戰,表現出了高超的領導藝術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站在陳雲同志舊居前,看着這承載着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歷史信息的居所,彷彿看到一代偉人運籌帷幄,力挽狂瀾,決戰千里的偉岸身姿,聽到了陳雲同志的諄諄囑託“牢記四保臨江光榮歷史,建設新臨江”。

傾聽抗戰史 重走抗聯路

中國紅色旅遊網 李慶禹

革命老區敦化,是東北抗聯重要策源地和活動地之一。9月21日,採風團一行來到敦化市東北抗聯寒蔥嶺密營遺址紅色教育基地開展“傾聽抗戰史,重走抗聯路”主題活動。

在東北抗聯寒蔥嶺密營文化展覽館,草根講解員劉明田從展館布展的5個方面——東北淪陷奮起抗戰、組建聯軍共赴國難、血灑白山英魂長存、侵華史料鐵證如山、密營遺址民族記憶進行了生動的講解,把大家帶進了寒蔥嶺那段曾被血染的記憶。

1931年“九一八”事變暴發後,寒蔥嶺是國民救國軍、東北抗日聯軍第一、第二路軍打擊日寇的重要遊擊根據地。抗日戰爭期間,東北抗聯在這裏修建了多處密營。經軍事專家證實寒蔥嶺密營遺址是迄今爲止發現保存最完整、作戰痕跡最清晰的東北抗聯密營核心遺址羣,是1933年至1939年楊靖宇、魏拯民、金日成、王德泰、陳翰章、侯國忠、陶淨非等將軍長期打伏擊戰的戰跡地。

大家沿着木製棧道參觀密營遺址,棧道兩側,營房、指揮所、主哨位、戰壕、菜地、菜窖、伙房、倉庫、水井、散兵坑等遺蹟清晰可見,崢嶸歲月裏,抗聯將士戰鬥、生活時的情景躍然眼前。一棵被多顆子彈貫穿的“英雄樹”給大家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這塊樹根是對寒蔥嶺抗戰歷史的最直接見證。

雖是初秋,但山中陰冷的空氣還是讓人感到寒氣入骨。不敢想像,面對兇殘的日本侵略者和東北異常寒冷的環境,抗聯將士是如何做到身無棉衣、居不遮風、食不果腹,與敵人周旋在深山中,誓死保衛家園。他們的鮮血灑滿了寒蔥嶺的這片土地,讓如今寒蔥嶺的紅葉紅得別樣美麗。

走進老黑河

揭開不爲人知的塵封歷史

**** 王陽

在長白山的山腳下的原始森林中,有一處還在考古發掘中的歷史遺蹟。

一條河緩緩流淌,水流聲打破山林的寂靜。這條河被當地人叫做老黑河——一個很有東北特色的名字,而這處遺址也就因這條河而被稱爲“老黑河遺址”。這是一處佔地面積巨大、工程量浩大的遺址,主要有用石塊砌成的城堡以及碉堡、壕溝等建築遺蹟。

究竟是什麼人,什麼時候修建了這裏,他們來此的目的又是什麼?

考古工作者在發掘過程中找到了答案。這裏出土的各類鐵製品、錢幣和其他遺物,都將目標指向了80年前的抗日戰爭時期。在結合文獻記載論證後,最終確認老黑河遺址就是日僞時期的伐木場。日本侵略者曾在這裏掠奪長白山林木資源,並修建了五道溝森林鐵路將木材運輸出去。

在老黑河遺址還發現了的地窨子。地窨子形制簡陋,而且沒有文物出土。經考證,這裏與磐石市的抗聯一軍紅石砬子遺址性質一樣。再結合文獻資料,考古隊得出結論,抗聯二軍曾在這裏活動,這裏的地窨子很可能是抗聯時期建立的密營。這裏既是日本在二戰時期大規模掠奪中國資源的鐵證,也是抗聯活動的歷史遺存,意義深遠。

如今,老黑河遺址的神祕面紗已被揭開,關於老黑河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將進一步展開。而前往遺址的公路已經開始修整,遺址核心區的木棧道也已經開始搭建,明年就將以嶄新的面貌示人。作爲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抗聯精神在繼續,而老黑河遺址的故事纔剛剛開始。

勿忘先烈崢嶸歲月

吾輩更應發奮圖強

搜狐網 劉運澤

汪清縣有着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19世紀20年代開始,汪清縣各族人民爲了中華民族的解放,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和解放戰爭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縣域內現有紅色革命遺址60餘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州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

大興溝鎮紅日村是一個擁有百年曆史的多民族混居村,紅色資源非常豐富,紅色歷史底蘊深厚。這裏曾是中共汪清縣委和中共蛤蟆塘區委駐地。在抗戰時期,紅日村常住戶有700多戶,3000多人,是延邊地區人口較多的村之一,也是汪清縣抗日羣衆基礎較好、地下黨最爲活躍、武裝鬥爭最爲核心的地區。走進紅日村黨性教育館,在講解員生動的敘述中,通過豐富的圖文資料以及實物展示,瞭解了中共汪清縣第二任縣委書記金相和,以及李光、金銀植、金哲等300多名革命英烈在那段崢嶸歲月中爲了民族的自由解放,爲了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而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事蹟。當年懸掛金相和烈士頭顱的百年老榆樹依然屹立於村中央,如今枝繁葉茂,但懸掛金相和烈士頭顱的那根枝幹卻像與英雄隕落一般再也沒有生出新的枝葉,老榆樹隨風擺動的發出的陣陣聲響,就彷彿在用自己的身軀向人們講述那段令人痛心的往事。如今村中上七八十歲的老阿婆,下到八九歲的小孩童,那首老百姓自編的歌曲《十唱金相和》至今仍廣爲傳唱。講解員也在講解過程中爲我們演唱了這首旋律悠揚卻令人悲痛,歌詞簡單卻令人傳頌的歌曲,在場者無不潸然淚下。短短一個小時的時間,回顧着先烈們的英雄事蹟,讓我們彷彿也跟隨着一同回到了那個年代,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黨性教育,上了一堂生動的、難忘的黨課。

在紅日村內,一座曾經低矮簡陋的泥草房如今被修葺得煥然一新,庭院乾淨整潔,這便是金伯文的故居。朝鮮族抗聯女戰士金伯文就在這裏出生。她13歲參加革命,後與東北抗聯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兆麟將軍結爲伉儷,他們的革命故事和由李兆麟將軍創作的《露營之歌》在當地流傳至今,從兒童團、少先隊、共青團,直至參加東北抗日聯軍,在經歷了十四年抗擊日寇侵華戰爭的全過程,她所經歷的磨難是常人不能想象的。在紅日村還完整地保留着全州唯一一座百年曆史的德式天主教堂,先後歷經抗戰、土改、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文革、改革開放等歷史階段。

汪清縣堅持用足用活紅色文化資源,結合紅日村實際,打造出以“兩館一園一居一校”爲主體的全州唯一的村級現場教學基地。“兩館”即爲紅日村黨性教育館、紅日村史館,“一園”爲金相和烈士陵園,“一居”即金伯文故居,“一校”即“童長榮紅軍小學紅日分校”。在紅日村,重走抗聯路,重溫抗聯事,勿忘先烈崢嶸歲月,吾輩更應發奮圖強。

東北抗聯蒿子湖密營

火熱的土地充滿生機

中國旅遊新聞網 蒲鈺

“南有井岡山,北有蒿子湖。”東北抗聯蒿子湖密營又稱作“楊靖宇密營”“南崗頭密營”,位於吉林紅石國家森林公園紅白旅遊線23公里處,總佔地面積225公頃。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被國家確認爲東北抗聯第一路軍保留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祕密營地和戰跡地。

9月21日,“抗聯精神傳承線”一行再次踏上楊靖宇將軍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其實,也可以說是他戰時生活過的地方。來到這裏,後輩不僅能看見楊靖宇將軍戰時的驍勇,也能看見他備戰的智慧。

1936到1940年,楊靖宇將軍在這裏留下了太多足跡,密營內有遺址二十餘處。早已自然坍塌的司令部、有247年的老樹倚靠着的青松竈、沉重又佈滿青苔的碾盤……一步一步,都是抗聯英烈們走過的路,一件一件,都是他們曾經的戰鬥支柱。現如今,我們通過老路重走,以收穫新的感悟。

剛走進東北抗聯蒿子湖密營,就看見了一座“李二橋”,名字普通,卻爲密營增添了一絲神祕與莊重。15歲的李二是楊靖宇將軍身邊的一名警衛,一次被外派做偵查時被日本人跟蹤。路過此地時李二有所察覺,於是故意加快腳步向那爾轟方向走去,想引敵人至錯誤方向。於是敵人將李二抓住,而李二忍着嚴刑拷打也沒有說出楊靖宇將軍的下落,最終被敵人用刺刀挑死……講解員陳爽講的是史實,而我們卻因爲殘酷不敢相信,更因爲骨氣不敢忘記。時至今日,我們仍不知道李二的大名是什麼,因爲楊靖宇將軍在殉國前就將他身上的花名冊和重要文件就地銷燬。

由李二橋向上走,便是一段長2.5公里的抗聯路,抗聯路兩側分佈着密營內將士們的生活場所以及蒿子湖密營紀念館。

抗聯路旁一塊傾斜着、佈滿青苔的大碾盤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陳爽介紹,這個碾盤是真實的,而且它原來的位置也不在這兒,但是由於當年兩次搬運都未能運出密營,所以就地放了下來。高大的楊靖宇將軍七步推一圈碾盤,他每天夜裏出去時都能看見小戰士在磨將士們果腹的橡子粉。於是楊靖宇將軍就會走過來說:“你快快長大,現在我幫你們拉(磨)。”當時小戰士回道:“將軍,這個活不是你乾的。”而楊靖宇將軍卻說:“喫飯的活是大家的活!”陳爽生動地講着,讓我們看見了另一個可親可敬的楊靖宇將軍。

沿着抗聯路繼續走,就能看見“青松竈”,它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倚靠在它旁邊的大樹已經有247年的歷史了,而且也是“掩護”將士們的重要物件之一。因爲中午將士們要做飯,同時還不能讓敵人們發現有煙冒出,於是楊靖宇將軍就想到了利用中空樹的樹洞來藏煙,這棵有着247年樹齡的老樹便是當年藏煙的那一棵。令人驚訝的是,這棵樹還活着。陳爽說:“我們講楊靖宇精神不倒,它還活着。”

東北抗聯蒿子湖密營是一片火熱又充滿生機的土地,這裏有積蓄力量的煙火,也有同仇敵愾的怒火。漫漫抗聯路,顆顆赤子心,在這裏,都有……這種頑強的精神也將被越來越多的人民傳承和發揚。

走進“東北小江南”集安

百度 李怡佳

一葉知秋色,素有“東北小江南”美譽的集安市位於吉林省東南部,當我們沿着鴨綠江畔來到鴨綠江國鏡鐵路大橋時,在此遠眺朝鮮,滿浦風光盡收眼底,邊境風情濃郁。

此鐵路橋也是1950年10月11日第一批赴朝作戰的志願軍祕密部隊通過這裏赴朝作戰,同時先後42萬志願軍也從此奔赴保家衛國前線,最後抗美援朝勝利回國的凱旋門也設在此處,所以該橋也被譽爲“抗美援朝第一渡”,有着重要歷史意義。江邊風光無限,漫步在此可以回想當年志願軍走在橋上英勇奮鬥的場景 ...除此之外,中朝國際列車每天往返一次,用時也是世界上最短的一趟國際列車。一條鐵路將集安和滿浦兩個異國城市緊密的聯結在一起,也是中朝兩國友誼的象徵。在這裏你不光能領略塞北江南的秀美風光,中朝邊境的異域風情,更多是的感受國門的莊嚴和神聖!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當微風拂面,站在鴨綠江邊遠眺,山水如畫,景色尤爲美麗。雄偉壯觀的鐵路大橋聳立在江中,經過歲月的洗禮依然完好。來到集安,走進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會讓你覺得不虛此行。

原文標題:細雨濛濛秋意濃 楓葉別樣紅丨美麗中國行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lOCn21SA73gPY6tgHDwANw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