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憑藉着當地獨特的地理優勢和鋰礦、磷礦等儲備資源,近年來在新能源、新材料等綠色產業中,已跑出自己的“加速度”。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佔比以及較強科創屬性的企業,在雲南仍然偏少、偏小。

雲南,地處西南邊陲,是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地區開放的大通道和橋頭堡,是“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兩大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交匯點。近日,這一橋頭堡迎來了一批VC/PE機構。

在“2024雲南股權投資大會”上,深創投、紅杉中國、東方富海、同創偉業、溫氏投資、建信股權、中電基金等齊聚“彩雲之南”,就資本如何與產業結合進行深入探討。

誕生41家上市公司,科技創新仍需加強

有“彩雲之南”之稱的雲南,目前已誕生了41家上市公司。但從產業分佈上來看,這41家上市公司主要以水利電力、礦產冶金、製藥爲主。建信股權首席投資官李瑞認爲,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佔比以及較強科創屬性的企業,在雲南仍然偏少、偏小。因此,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迫切性依然凸顯。

李瑞表示,在政府引導基金大力發展的當下,雲南也可以此爲路徑導入省外優質產業資源。“針對雲南重點發展的產業,如數字經濟、光伏、新能源汽車裝備等,以股權投資的形式將優質被投企業在此落地,實現雲南重點產業的增量增長。”

中電基金創始合夥人、總經理汪滿祥認爲,從資源稟賦來看,雲南跟長三角、珠三角都不一樣。雲南的礦產資源,過去在新能源、電子信息領域沒有做成附加值更高的產業。“在電子信息行業已成爲支柱產業之後,提高產業附加值需要雲南跟產業集團多互動、多合作。比如,通過併購,或以地方政府引導基金的方式做投資,進一步拉動產業鏈聚合,以及鞏固優勢。”

創投日報記者瞭解到,目前,雲南政府引導基金規模達60億元,但本地項目投資卻很少,其中創新生態的待完善和建設,是雲南投資本土項目較少的原因之一。

爲此,同創偉業創始合夥人的汪滿祥認爲,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特點強調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來源之一是高校技術,在這方面雲南也比較匱乏。之前,雲南落地過騰衝科學家論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以及相關冶金技術研究所,昆明是西南聯大所在地……未來如何讓這些優勢轉化、嫁接到科技資源上,也是比較重要的課題之一。”

在雲南股權投資基金髮展上,東方富海合夥人、投資管理部總經理韓雪松認爲,招商引資固然非常重要,但把本地企業扶持起來也非常重要,特別是扶持雲南民營企業上市。“股權投資能推動新經濟的發展,雲南可以聯合外地優秀GP,將好的機會和項目帶到雲南。”

雲南綠色產業跑出“加速度”

實際上,雲南憑藉着當地獨特的地理優勢和鋰礦、磷礦等儲備資源,近年來在新能源、新材料等綠色產業中,已跑出自己的“加速度”。

今年2月,雲南百億獨角獸“宇澤新能源”在雲南證監局進行輔導備案登記,正式向IPO發起衝刺。財聯社創投通-執中數據顯示,這隻獨角獸由一對山西兄弟——閆洪嘉和閆勇陳成立,身後站着一支龐大的投資人隊伍。

2022年,A輪融資中投資方爲中信建投證券、中信建投資本、金木資本。2023年年初,B輪股權融資中,國家綠色發展基金領銜出手,金石投資、國投創合、浙江海港集團、寧波開投集團和楚雄市城鄉投等跟投,投資金額超12億元。同年9月,宇澤新能源完成B+輪融資,長城興隴絲路基金、興隴基金、金石投資等加持。

自此,3輪融資後,宇澤新能源投後估值接近百億元,使得這家來自雲南的光伏創業公司,躋身獨角獸之列。

再往前看,雲南國鈦在2023年5月一舉融資22.72億元,投後估值有望達到獨角獸水平。22.72億融資中,深創投豪擲9億元、中建材新材料基金出手4億元。而這家由龍佰集團(002601)孵化的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海綿鈦生產企業。

2023年1月,完成20億元Pre-IPO輪融資的坤天新能源,同樣是被雲南獨特的礦產資源“吸引”。一位瞭解該項目的投資人告訴創投日報記者 ,20億元Pre-IPO輪融,基本是按照投前100億估值去融資的,而這家企業有30多年曆史,從2002年就開始做石墨負極材料。

雲南落廠後,坤天新能源於去年在玉溪建成了20萬噸鋰電池負極材料生產項目。坤天新能源董事長宋志濤在接受創投日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玉溪擁有豐富的鋰、鎳、磷、鐵等礦產資源,這些礦產資源是鋰電池製造中的關鍵原材料。“坤天一期項目在2023年4月納規,當年就實現產值4.3億元。當所有項目建成達產後,預計將釋放480億元產值。”

短短几年,雲南已吸引了寧德時代、晶澳科技、德方納米、億緯鋰能、陽光能源、隆基股份等一大批知名企業在此落子,上述投資人表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礦產資源,讓雲南綠色產業不斷發展。

創投日報記者看到,雲南工業“新三樣”增長勢頭強勁,綠色鋁、硅光伏、新能源電池對規上工業增速貢獻率合計達45%,成爲拉動雲南工業增長的新動能。未來發展中,股權投資與產業的結合,將推動雲南產業向着更高質量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特別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創投日報”(ID:gh_8b25bce7ef22),作者:陳美,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