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實行的背景要結合整個西漢王朝的歷史來看。對於西漢王朝,其早期政權是非常脆弱的。劉邦雖然在楚漢爭霸中擊敗項羽,但是這並不是劉邦一個人的力量,而是多個異姓諸侯與劉邦共同努力的結果。對於這些異姓諸侯王來說,劉邦不過是勢力最爲強大的。劉邦一直到去世之前,都想法設法消滅這些異姓諸侯王,很明顯劉邦這是爲兒子和王朝謀劃未來,當然他做到了。爲此,劉邦特意留下遺訓,異姓不得稱王,而自己將劉姓子弟分封到各地爲王。劉邦這樣做,目的也是讓這些劉姓地方諸侯能夠在朝廷出現危機的時候,“收夾輔之效”。

只不過可惜的是劉邦去世以後,掌握大權的呂后第一個打破劉邦的遺訓。呂后能力強,威望高,權勢無人能及。呂后死後,掌握大權的是跟着劉備打江山的功勳集團。後面的漢文帝也是功勳集團中的周勃、陳平擁立的。可以說漢文帝繼位,是功勳集團和諸侯王妥協的結果。爲了樹立代王的大宗地位,向天下萬民導演了一場羣臣勸進的劉恆即位戲。從勸進人員的名單看來,大部分是功勳集團,而諸侯王並不支持,其中就缺少了楚王劉交、吳王劉濞、齊王劉襄、淮南王劉長等宗室巨頭。

對於後來的漢文帝和漢景帝來說,他們面臨兩個巨大的問題。第一個是劉姓諸侯王的威脅,第二個就是朝廷內部的功勳集團。從整個歷史進程來說,漢文帝、漢景帝以及後來的漢武帝都是在盡力壓制着兩股勢力,加強自身的皇權。對於皇帝來說,爲了取代功勳集團和諸侯,他們重用儒士。爲此,功勳集團中的代表周勃兩度被罷相,甚至他還被關入監獄,劉姓諸侯發動的七國之亂被鎮壓。

推恩令不過是一種釜底抽薪的辦法解決諸侯對朝廷的威脅。首先,經過前兩代皇帝的努力,朝廷的權力足夠大,諸侯王和功勳集團是沒有實力對抗的。按照以往的管理,朝廷多半找一些莫須有的罪名,讓這些諸侯王和功勳受到懲罰。這種前提條件下,推恩令才能夠得以實行。從諸侯的角度來看,推恩令把封地分封給各個兒子,總有一兩個兒子倖存下來。因爲當時朝廷權力大,諸侯毫無地位,朝廷說什麼就是什麼。等到武帝后期,朝廷權威不在,實際上很多諸侯就不執行推恩令了。任何政策,說到底背後都是權力的博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