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豔麗 | 文

全球化視野,或許有一天在A股投資上成爲一種必須。

2015年,華夏基金劉平開始研究美股SaaS板塊。

當時A股和港股尚無一家雲公司,但在美股,市場共識已形成:雲是未來科技賽道最主要的投資主線之一。

劉平跑了兩趟硅谷,去了她非常喜歡的CRM解決方案Salesforce、做醫藥生物SaaS的Veeva、做IT領域SaaS的ServiceNow等等,“這是從來沒有在科技股中看到的穩定的商業模式。”

SaaS續費率高且穩定,存在着先發優勢和壁壘,完全不同於以往A股那些訂單式或者項目制公司的營收、利潤劇烈波動的科技股。

跨市場比對後,2017年,劉平在港股相應地買入一家做中國ERP的SaaS細分龍頭J。次年,她又在A股買入了另一家做建築信息化雲轉型的SaaS細分龍頭G。

“因爲產業規律是通行的,這些公司一定會漲起來。”劉平深信。

H股的SaaS行情比美股晚了兩年,A股又比H股SaaS晚了兩年。如今從後視鏡來看,這兩家都是所在市場的領漲龍頭股,前瞻性的映射研究成功被兌現。

從那個時候開始,通過對美股領先公司的前瞻性研究,再從A股/H股中找映射,對劉平的投資視野產生了極大的衝擊。

這將是一個大方向,以後,映射研究思路會逐漸蔓延。“這條路我走得更早,而且走對了,也是必須要走的。”劉平稱。

劉平專注TMT投研13年,包括5年深度研究、8年實戰投資。

她管理的華夏移動互聯,自2016年12月任職以來,累計回報125.70%,年化回報24.48%。(數據來源:來自基金淨值信息及定期報告,經託管行復核,截至2020.8.31,劉平女士自2016.12.14起開始管理本產品,其中2016.12.14-2017.9.18與李準先生共同管理)

在銀河證券同類排名中,華夏移動互聯近一年第1(1/36),近兩年第1(1/30),近三年第2(2/25)。(數據來源:銀河證券,同類指QII混合基金(A類),截至2020.8.31)

10月20日,劉平的新基金華夏科技龍頭兩年定開正式發行。

劉平表示,新基金的建倉思路:第一類是to B的SaaS企業級服務(軟件即服務),平臺型公司。第二類則是to C的互聯網巨頭,生態型公司,有指數效應。

二者都是數字生活的提供方,是數字經濟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配置在這兩大看好方向上的投資,猶如坐‘旋轉木馬’,音樂舒緩、陪伴甜蜜,可以一遍一遍地坐。”劉平稱,但科技股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高爆發性,就好似坐“雲霄飛車”的感覺,通過投資景氣向上的行業做輪動策略,以獲得公司業績階段性高增長帶來的股價高爆發性。

這就是劉平既形象又有趣的“遊樂場投資論”。

對話劉平

問:你的投資框架是什麼?

劉平:作爲成長型選手,我的投資策略框架是對產業週期、政策週期與股票週期的三期共振的理解,建立了自己的擇股與擇時體系,以追求風險調整後可持續的回報。

我的投資策略框架,有五點:

1. 產業方向,判斷景氣趨勢向上行業。2. 細分領域內,做跨市場對比研究。3. 精選個股,深度研究。這三點是主要理論支撐。

4. 將成長股內部分爲兩類,根據當年市場的主風格確定哪類成長股應爲倉位主力,使基金風格不背離市場主風格。5. 做好跨市場和市場內的再平衡。後兩點是實戰經驗的總結。

問:如何判斷景氣度向上行業?

劉平:過去三四年,我重點投資於雲計算SaaS企業級服務,我所認爲的景氣度趨勢最向上的。

SaaS高達大雙位數的行業複合增速,是所有科技細分子領域中增速最快並一直在持續的。

問:在雲計算中,如何選擇細分子賽道?

劉平:不要PaaS、IaaS,投SaaS。

中層PaaS(平臺即服務)的最終命運,是被上層的SaaS或下層IaaS 兼併收購,很難有獨立的大型PaaS公司存在。底層的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是市場競爭格局極爲集中,在中國可能就是阿里雲,尚未上市,在美國是亞馬遜和微軟,標的非常有限。

問:但你沒有買入亞馬遜和微軟?

劉平:沒有。美國本土的基金經理買自己本土的上市公司,一定比我更有理解上和研究上的優勢。

我不如在SaaS領域找美股的優秀龍頭在A股和港股對標的中國本土公司,做自己最有研究優勢的市場。如果產業規律是通行的話,這些公司一定會漲起來。

我看過美股做CRM解決方案Salesforce、做醫藥生物SaaS的Veeva、做IT領域SaaS的ServiceNow等,然後找相應的在港股和A股的領先企業:做中國ERP的SaaS細分龍頭J、做建築信息化雲轉型的SaaS細分龍頭G。

問:如何做跨市場對比研究?

劉平:看看美股的科技龍頭是是在哪些方向上做研發投入的,在科研方向上誕生出哪些產品,以及這些公司的商業模式在A股中是否能夠在腹地市場進行復制。

比如,SaaS的商業模式是訂閱制的,續費率極高,美股如ServiceNow的續費率達到85-95%。港股SaaS龍頭J和A股SaaS龍頭G,續費率均達到85%,商業模式與美股SaaS龍頭如出一轍。

通過對比研究,我看到海外優秀的公司長什麼樣,再從A股找類似公司。如果沒有,寧可空出倉位,我寧缺毋濫。

問:這種思路在A股是普遍的嗎?

劉平:華夏基金的產品設計做得比較領先,華夏移動互聯這隻A+QDII的產品,是從基金契約上就約定了我們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投資上市公司,提供了買到最好資產的機會,市場上的同類基金也很少。

映射性研究對我的選股產生了直接影響。A股的SaaS行情比港股美股晚了兩年到四年,給了我前瞻性研究與佈局的時間窗口。

未來A股基金經理必然要走這個過程,這種思路一定會逐漸蔓延。作爲興趣看看美港股,與真正在自己所管理的基金中進行投資,研究深度是完全不同的。

研究美股的領先公司,再從A股/H股中找映射研究,是一個大的方向。我走得早,而且走對了,也是必須要走的。

五要素選股模型

問:你的選股標準是什麼?

劉平:就是我的五要素選股模型:穩定的盈利模式、較高的護城河、具備定價權、優秀管理層、小公司大市場。

最看重的,是穩定的盈利模式。盈利模式可持續、難超越,這在過去的科技股投資中,很少見過。以前的科技股都是項目制,收入的波動性較大,毛利率也不高,直到我在2015年左右看到美股SaaS公司,他們也在被美國本土機構投資者所挖掘,股價也逐漸上漲。

SaaS即Software-as-a-Service,軟件即服務,這種訂閱模式是計算機行業最好的商業模式,續費率85%,穩定,這非常難得。我的前十大重倉股一半都會買在SaaS公司上。

問:選股要素二是護城河,如何看待科技領域的護城河?

劉平:護城河即壁壘,壁壘的種類很多,可以是技術壁壘。過去四年多,SaaS龍頭J率先進行雲轉型,遠遠領先於競爭對手,投入十幾億研發費用,在國內市場還沒有云原生ERP產品時,J公司先做了出來並率先推向市場、佔領客戶。

也可以是用戶資源的壁壘。例如99年的QQ、03年的淘寶、11年的微信,在恰當的時間點誕生,此類產品的特殊性在於C端爆發性很強。用戶行爲習慣形成之後,巨大的用戶資源數量就形成了較高的護城河,粘性極強。

甚至渠道也是一個壁壘,典型如某品牌相對弱的白酒,在省內對渠道做精細化管理,一樣也可以上規模。

在互聯網科技領域,基礎設施也是一個非常強又很難建立的護城河。舉個例子,某本地生活服務龍頭是如何實現65-70%市佔率?其實就兩件事:第一,當競爭對手還在一二線城市,它已經下沉到三四線城市,通過地推,把B端商戶儘可能搬到線上,讓供給端更加豐富。第二,外賣小哥及時配送網絡的建立。

某電商平臺也如此,自有物流配送網絡就是基礎設施的護城河。

在穩定的盈利模式下,如果還能有較高的護城河,這家公司就很優秀了,因爲它有了定價權。

問:所以,具備定價權,是你的選股模型要素三。

劉平:我非常喜歡這種具備定價權的公司,是通過競爭優勢對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形成了定價權。

某本地生活服務龍頭2018年剛上市,每送一單外賣是虧損的,2019年一二季度盈虧平衡後逐漸盈利,從小几毛一單的盈利,到大幾毛,假設每天送1億單,一單1元盈利,那僅僅外賣業務板塊就有幾百億的淨利潤,這就是掌握了定價權的企業所擁有的盈利爆發性,因爲競爭優勢和護城河的建立,它就可以慢慢提高配送費、減少補貼,從而盈利釋放了彈性。

SaaS龍頭J也是如此,中小微企業一開始只買財務管控模塊,再加人力資源模塊,又加供應鏈進銷存模塊,以及稅籌、項目管理等,一個企業的業務流沉澱在雲平臺上,也就意味着數據流和人流的沉澱,企業還能離開這家技術供應商嗎?在85%以上高續費率的基礎上,J公司去年提價了不少,但它的邊際成本基本爲零,提出的價格就不僅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利潤。

衆所周知,硬件有“摩爾定律”,配合軟硬件做集成,每年都是降價的,汽車更是如此,能具備定價權的公司是非常少的。

問:最後兩個選股要素是什麼?

劉平:第四點是優秀的管理層,治理結構完善,也需要做股權激勵,高管、員工和股東的利益一致,就不會有很多“跑冒滴漏”。

第五點,如果它是小公司、大市場,短期看不到天花板,也就意味着找一個tenbagger(十倍股)更容易,最好是在產品或服務的滲透率比較低的階段買進去。

商業模式金字塔

問:聽說你有一張商業模式金字塔的圖?

劉平:對,對我而言,這張圖是一個綱領性的東西。商業模式金字塔最底部是項目型公司、然後是產品型、平臺型,最好的是生態型。

問:從底部開始說起?

劉平:很遺憾,從數量上來說,大部分公司都是最底層的項目制,收入波動性較大,毛利率水平也不高。

比如拍電影,甚至排片當天都不能確定最後的票房;再如某消費電子元器件企業,過去只有單一產品,當滲透率結束了,這個公司還有成長嗎?沒了,沒有產品線了。

問:再上一層,是產品型公司。

劉平:產品型公司在A股也不多見,其特點是標準化,賣給客戶甲、客戶乙都是一樣的東西。

比如某金融軟件供應商,賣給各大基金公司的交易系統和估值測算系統是一樣的,再銷售的邊際成本就很低了,淨利潤率和毛利率水平都很高。某種程度上,某高端白酒也算是產品型公司。

產品型公司現金流分佈曲線是平緩的、穩步向上的,具備自己的產品滲透率加速和定價權,適合中長期持有。

問:平臺型公司呢?

劉平:平臺型公司更優秀,如某電子元器件龍頭,最早只有手機天線,然後做AppleWatch的無線充電模組,再到聲學揚聲器、馬達、AirPods耳機,通過不同產品線pipeline佈局,具備產品矩陣。在疫情較嚴重時,該公司上半年的營收和淨利潤增長仍在70%上下,這就是平臺型公司通過產品矩陣平滑了收入。

相對於產品型而言,平臺型的現金流分佈曲線更陡峭,因爲單一客戶的產品交叉銷售,不需要投營銷費用。

比較典型的案例還有互聯網遊戲巨頭,旗下工作室不下30個,不怕哪一款產品黃掉。某調味料股也是,從醬油、黃豆醬到蠔油。鋪一個品牌或一條產品線,再做不同產品,從而形成一個平臺,這是製造業的終極形態。

中國是製造業大國,未來平臺型製造業公司會大量誕生。中國有工程師紅利,製造業的精細化管理在全世界也是非常強的,在高端製造的某些方面僅次於日本德國。

問:最高級是生態型?

劉平:生態型公司不是進化而來,而是與生俱來,如各大互聯網巨頭。

生態型公司壁壘很高,最顯著特點是一次獲客,永久銷售,且不斷將自己的客戶交叉銷售,還可以生態賦能。

其現金流曲線有特殊特點,即指數效應,一旦過了盈利拐點就是爆發性盈利。

問:你最喜歡的是哪些類別?

劉平:我更多地買在了平臺型和生態型:第一類是to B的SaaS企業級服務,平臺型公司,重點持倉。第二類是to C的互聯網巨頭,生態型公司,有指數效應。

新基金華夏科技龍頭建倉就是這個思路。

問:華夏移動互聯重倉了“小破站”,你是喜歡高成長具備斜率和爆發性的階段嗎?

劉平:指數效應的成長曲線剛好處於盈虧平衡轉換的階段,是它爆發性最好的時候。我對互聯網的總體觀點是,進入從大平臺向垂直細分領域,用戶已被二次分發,所以,我買了垂直細分領域。

我將科技投資定義成兩種,一種是“旋轉木馬”這種穩穩的幸福,比如to B的SaaS企業級服務、to C的互聯網巨頭。還有一種是“雲霄飛車”,科技股的魅力之一就是高爆發性。

從大平臺到垂直細分領域,“小破站”剛好相當於在旋轉木馬上看着雲霄飛車,其實它是穩穩的幸福,但是很多人沒感覺到。很多東西我一定是看到它的商業模式已經穩態了、成熟了,並且空間已經打開了我纔會加大配置的倉位。

某社交電商平臺從1000萬月活到6億,也就三年多時間,這也是用戶二次分發帶來的機會。

“更穩”與“更銳”

問:你前面提到,投資框架的第四點,是將成長股內部分爲兩類,根據當年市場的主風格確定哪類成長股應爲倉位主力,這是偏實操層面的。

劉平:入行十三年來經歷了三輪牛熊。

成長股基金經理一定要注意一點:風格的不背離。基金風格不要背離當年市場主風格,否則會非常被動。

可能有人會說,既然是價值主導的市場,把倉位放在價值股豈不是更好?這邊挺安全,在裏面待着,這種價值陷阱導致你在成長股反彈初期出不來,對市場敏感度降低,一兩週過去,30%漲幅就完了。

我後來想清楚了我要做什麼,把成長股內部進行分類:

第一類是基本面紮實、盈利模式清晰的白馬龍頭,業績確定性高、PEG相對低,在0.7-1.5。

第二類是探索前沿科技、新興模式的潛力型新興成長公司,Beta比較強,PEG基本達到2倍左右。

當市場主風格是價值或藍籌風格主導下,我更多倉位放在第一類白馬龍頭、低PEG的個股上;一旦Beta很好時,把倉位更多騰挪和暴露在高PEG的個股上。(注:PEG指標=PE/Growth rate,即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

因此,回撤控制是通過低PEG、高PEG的成長股內部劃分實現的。

問:投資框架還包括什麼?

劉平:最後一點,做好跨市場與市場內的再平衡。

如果成長股內部劃分低PEG、高PEG是爲了“更穩”,那麼再平衡就是爲了“更銳”。

比如,科技股分爲計算機、電子、通信、傳媒、互聯網五個細分子行業。過去一兩年,傳媒行業的表現一直墊底,但是電子和計算機遠好於傳媒,所以,子行業強化輪動策略要更多暴露在漲幅較好的電子和計算機上,減少甚至零配置在傳媒上,加強在當年強勢行業的暴露。

子行業強化輪動策略非常適用於科技牛市。

遊戲中的“召喚龍珠”

問:介紹一下新基金?

劉平:新基金叫華夏科技龍頭兩年定開,我起的名字。

相對於非龍頭股,爲什麼龍頭股具備顯著的超額收益?納斯達克前十大成分股中只有兩家是可選消費,其他都是信息技術股,這些公司有強研發投入,強研發投入帶來收入,高收入下的強研發投入必然是強者恆強的龍頭背景。

過去,人們不喜歡A股,因爲牛短熊長,那麼A股能進入慢牛嗎?我覺得有可能。

觸發點就在於底層資產優化,一批優秀的公司要上市了,或者科創板上市,或者美股中概股回港股二次掛牌,這些優秀企業的迴歸,就猶如遊戲中的“召喚龍珠”。大家看到某電子元器件龍頭走勢那麼穩,爲什麼不能是十個、二十個類似的公司出現呢?如果這樣的公司越來越多,必然走出慢牛。

華夏科技龍頭,我要買的就是這些優質的底層資產,剛開始可能數量不多,十幾、二十家,慢慢隨着科創板、創業板註冊制的放開,很多以前因上市條件而被限制住的公司都會陸續上市,比如雲計算中各行業的細分龍頭、AI四小龍、ADAS做智能駕駛、做雷達的公司等,會有一批很優秀的公司在盈利曲線剛好處在拐點前後的位置上市,供我們去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