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天真無趣,在一起玩耍時,難免會有打打鬧鬧的情況時有發生,有時孩子在學校被打了、被欺負了,卻不敢跟老師、家長說,家長們眼看心疼,試過很多種方法,卻不能找到一種既保護孩子,不傷其自尊,又能永久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學校被打,是"忍氣吞聲"還是"同樣打回去"這個問題上,困擾了許多家長。聽見孩子和你說在學校被打了時,所有家長第一時間的情緒是憤怒、心疼,孩子都是家中寶,被欺負了,家長本能想出頭替孩子爭回來。近幾年在信息普及的網絡時代,經常會看見因爲孩子之間的打鬧,引起家長們大打出手的視頻和新聞。

遇到這種情況,作爲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冷靜,然後發現,很多事情是不適合由家長出面替孩子解決問題的,孩子在成長,孩子之間的事情需要用孩子之間的方式去處理,儘早地讓孩子自己學會面對困難,孩子的心理纔會成長得更快。

通常孩子在學校被打,家長們常見的幾種方式如下

告訴孩子:打回去。

有些家長,聽到孩子被打消息的第一時間反應就是:他打你哪裏了,打回去!聽到家長這樣說,孩子真的就會還擊回去。在學校打人,就會被同學告老師,然後被老師批評、被另外一個同學爸媽找,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受到很多的委屈。

有些性格的孩子,家長讓他打回去,他卻因爲不忍心傷到同學,而選擇不打,這時又會被家長責罵:就是被欺負的料!家長的這句話,會讓孩子內心更加自卑,以後學校發生的事情不敢再和家長說。

勸孩子迴避。

有的家長會讓孩子選擇迴避的方式,這種迴避式的方法,對有些孩子有用,對於有些孩子就沒用了。有的孩子肢體靈活,被打的時候可以很快地找到迴避的路,有的孩子動作較慢,被打的時候卻不能很快找到合適的迴避路。所以,實際問題實際分析來看,迴避不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告訴老師。

讓孩子告訴老師,這是大部分家長會做的選擇,在學校遇到問題,找老師解決,讓老師出面找打人的學生溝通。剛開始,打人的孩子或許會有所收斂,但是次數多了,時間久了,老師會認爲是告狀的孩子太過於膽小,就置之不理了。打人的孩子因爲再也沒受到實質性的懲罰,也會管不住自己,繼續打人。

曾經,有位家長問李玫瑾教授:如果孩子被打了,是否支持孩子打回去?

當時,李玫瑾教授給出的答案是:支持孩子打回去。但是並不是直接動手打回去,而是有技巧的還擊。並舉例道,她的孫女在幼兒園被打後,她告訴孩子如果再被打,掙脫不了的情況下就用手去揪住對方的耳朵,然後往兩邊扯,對方就鬆開了。

這種保護自己的還擊方式,不但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同時還能讓欺負你的人受到震懾,不敢再欺負你。所以,有技巧地"打回去"是一個很靠譜的方法,讓孩子能夠學會自我保護,不再一味地依賴大人,這樣的孩子會越來越自信。

還有兩個方法,可以避免孩子被欺負:

不傷害其他小朋友。

有的孩子身體素質好,健康體壯,被其他小朋友欺負時,可以選擇有技巧地回擊,但是不要防衛過度,讓別的孩子身體受到傷害,一定要注意孩子的頭部和私密部位。同時,也不能主動去欺負別的小朋友。家長們要引導孩子做一個與人爲善的寶寶!

增加運動鍛鍊。

增強體質,就要讓孩子多多地參加體育活動,良好的身體素質,可以避免被別的小朋友輕易欺負了去。家長可以給孩子報一些運動類項目班:足球、羽毛球、跆拳道、籃球等等。

增加社交範圍。

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多與人相處,自然會更受其他孩子的喜歡,減少被別的小朋友欺負的可能。

總結:總而言之,孩子在學校被打,這是一種極爲普遍的校園現象,作爲家長,應該正確地引導孩子處理這個問題,而不是以暴制暴。用合理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自己處理問題,自我成長,纔是長遠之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