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當然是以家庭爲主,如果指望着孩子到學校纔開始閱讀,那已經遲了。

孩子閱讀,其實從他開始學講話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剛開始的時候可以採取父母讀,孩子聽的辦法,父母繪本或者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去感受和體會文字裏的情節和魅力,這時候的速度要慢一點,因爲孩子那時候的接受能力還很弱。

習慣養成以後,到了一定的時間,不需要你說,你給他讀故事的時候,他就會自己搶過來自己去嘗試着去讀,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家裏面有孩子的陪伴的應該都會有這樣的體會。

現實生活中,你會發現,很多作文寫得好的小學生,或者是說語言表達能力特別強的小學生,他們都是很早就開始跟父母一起建立起親子閱讀的的習慣的,然後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慢慢的培養出了自己的閱讀能力,而後他就可以自己獨立地閱讀起來,不再需要一一來家長來閱讀。

如果說要到了學校以學校爲主,那孩子上學的時候已經六歲,有的人還更遲一些,如果他在此之前沒有讀過書,那到學校裏面纔開始讀書的話,還要經歷一個建立興趣和培養習慣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對於每個孩子來說,可能時間長短都不一。

小學階段不同於幼兒園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進入到小學以後,功課就相對的緊張起來,學校可能可以會教他們去閱讀,但是不會有很多的時間花在這一方面。事實說明,很多孩子如果從這時候纔開始閱讀的話,那建立興趣的效果,時間是比較長的,效果也是比較比較差的。

讓學校來佈置作業,閱讀它本身就是一個軟性的作業,他不像平常寫數學作業那樣硬性的,可以看到。那麼在這個執行的執行的過程中,一些不太愛讀書或者讀書習慣尚未建立起來的孩子就會打折扣。學生本身就開始得就比較遲,然後他在執行的過程中又打了折扣,那顯然效果就會差強人意。

另外一個角度上說學校裏面那麼多的學生,老師面對衆多的學生,孩子能不能跟得上或者適應這個過程,都是說不準的事兒,所以如果想要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就不要把閱讀這件事情推到學校去,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把閱讀當成一件就像喫飯一樣的,每天必做的事情,對孩子來說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要讓他感覺到,我今天如果沒有讀書,我今天就缺了什麼。這樣的話,讀書自然就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