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日本被逼簽署《廣場協議》,然後有了失落的三十年。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同盟,那些循環的歷史、發展中的陷阱,很早有國家就已經淌過雷了,我們某種程度上只是重複歷史而已。

所以,爲了規避崛起可能出現的風險,我們一定要有大國重器鎮國。在科技領域我們要放棄幻想努力掌握核心科技;在其他全球尖端領域我們也要保證發展到最前沿,這樣才能不被別人掣肘。

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放棄那些不可能的論斷,舉國之力發展科技,發展高校的力量,讓我們的人才真正的發揮作用,通過十到二十年的發展,爭取不步日本的後塵。

今天,我們和美國之間的差距依舊明顯,但機遇也同樣存在。

我們不能因爲差距就放棄抵抗,路從來都是人走出來的,沿着別人的路終究無法超越,不超越就永遠只能是老二。

如今,美國對我們限制已經超過了以往,從華爲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我們要崛起就必須跨過這道坎。假如屈服,我們可能就是下一個日本。

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就應該知道抱有幻想的一定是懦夫的行徑,因爲退讓並不會換來歌舞昇平,而是步步緊逼。

上世紀80年代,在一片歌舞昇平中,日本人均GDP突破了10000美元,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開始挑戰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

一時間,扶持的對象立馬成了威脅,美國對日本的態度也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

1980年後,美國同樣對日本企業發動了大規模的打壓,打壓的對象包括三井、豐田等一系列跨國企業。不僅如此,美國國內甚至還出現反日情緒。

1985年,美國聯合多國強迫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協議簽訂之後。日元大幅升值,日本出口遭到了嚴重的打擊。

六年的時間裏,日元兌美元升值了4倍,當時的日本人到處投資,瘋狂的去美國買樓,他們將殷實的家底都投向了樓市和美國市場。

然而,他們沒想到的是,一場風暴在悄然而至。當然那時候的絕大部分人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還沉迷在賣了東京就能買下整個美國的美夢當中。

很快,日本政府刺破了這個華麗的美夢,股市暴跌,樓市腰斬再腰斬。

從此,日本一蹶不振,直接進入失落的二十年。

直到現在,很多日本青年還都在樓市泡沫破裂的陰影中沒走出來,他們甚至失去了發展的活力。

由此,近二十年日本再也沒有出現改變世界的互聯網企業,年輕人也直接進入了“低慾望”社會。

反觀美國,在打壓完日本之後,成功的進入到了互聯網浪潮當中,誕生了雅虎、谷歌、Facebook等一系列影響全球的科技企業。

也是在這一輪產業升級當中,美國完成從製造業向科技的轉變,從而繼續領導了全球科技的潮流。

如今我們縱觀全球市場,那些最牛的科技企業依舊牢牢的掌握在美國手中,包括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Facebook等,那麼在科技領域能夠和美國較量的也就只有中國,但差距非常明顯。

從戰略上,美國並不希望出現與之匹敵的企業,哪怕有苗頭都不行。當華爲等中國企業走在前列時,對華爲的打壓甚至到了瘋狂的地步,道理其實就在這。

當然,有很多人問爲什麼對阿里和騰訊的打壓沒那麼嚴重,實際上,他們兩家專利數遠不及華爲,他們兩家加起來甚至都不如一個亞馬遜,且他們的基本盤也都在國內,遠遠達不到威脅的地步。

華爲就不一樣,它真正的掌握了“核心科技”,在5G等領域,華爲甚至還引領了全球的潮流。所以,我們儘量不要讓華爲陷入孤軍奮戰之中。

我們反觀全球,邏輯從來都是叢林法則。

過去的百年間除了韓國(人口超過5000萬的大國)成功的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其餘的基本上都是百年強國。

那麼爲什麼韓國能跨過這個陷阱?背後正是有了三星、LG、現代這些跨國企業作爲支撐,當然這背後少不了政府的支持。

如今,我們已經到了背水一戰的地步。

如果我們能夠幫助華爲這樣的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突圍,那麼到時候全球就會有更多的國家倒向中國、支持中國。反正,如果華爲這樣的企業被美國困在“圍城”裏,那麼歐洲的很多國家立馬就會向美國妥協,共同遏制華爲。

路已經很清晰了,反抗還是妥協,答案已經寫在歷史當中。

所以,我們堅決不做軟骨頭,就算爲了下一代,我們也要站的筆直。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