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居然開起了歷史的倒車,對功臣百般猜忌和加害,對皇室成員百般的呵護,甚至重新啓用了已經廢除近千年的分封制。

不過,貧苦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做出這種事也是可以理解的,小農意識的侷限性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由於元末時局的混亂,貧苦百姓的日子雪上加霜,朱元璋年少時家裏人就已經死了大半。

朱元璋到皇覺寺出家的時候,家裏男丁就已經只剩下他和哥哥朱重七,以及侄兒朱文正。

在他當皇帝時,整個皇室成員也只有少得可憐的不到50幾人,相對而言功勳集團的數量就顯得十分的龐大了。

朱元璋對跟隨他打江山的那幫老兄弟毫無信任可言,他時時刻刻都在提防着他們。

爲了防止爲他人做嫁衣,鞏固朱家的江山,朱元璋以各種藉口屠戮功臣,並且牽連甚廣,一時間血流成河,人人自危。

除此之外,他還祭出了分封制這樣的大招,所有皇室子弟一律封爵。

朱元璋的7個兒子除了太子朱標以外,全都封爲親王,並且有自己的封地。

親王的嫡長子繼承親王爵位,其他兒子封郡王;

郡王的嫡長子繼承郡王爵位,其他兒子封鎮國將軍;

鎮國將軍以下又有輔國將軍和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

除了男丁分封爵位外,皇室女子也有對應的封賞:

皇帝的女兒稱公主;

親王的女兒稱郡主;

郡王的女兒稱縣主;

……

當然,爲了防止藩王坐大反噬朝廷,朱元璋也參考了智囊團的意見,吸取了春秋戰國、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的教訓,對藩王的權力進行了很大的限制。

比如,按照朱元璋的設想,明朝藩王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

但是,實際上在朱元璋當皇帝的洪武年間,藩王的實力非常強勁,除了一些常見的人身特權之外,他們還掌握着封地的軍政大權。

分封各地的藩王們都擁有數千人的軍隊,還有在封地內收稅的權利,足以養兵;

他們在戰時還能調動封地周圍駐軍,尤其是邊疆的藩王,如燕王朱棣。

建文帝和他的團隊正是看到了藩王對朝廷的嚴重威脅,纔想到削藩,可是手段過於稚嫩,心態過於急躁。

歷史上“削藩”的皇帝不少,前有漢景帝、漢武帝等,後有清朝康熙,他們都成功了,唯獨明朝削藩的建文帝,把自己的皇位給削沒了。

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後,對藩王的權力做了重大調整。

比如:藩王不得擁有軍隊,不得干預朝政、宗室子弟不得爲官,不得從事工商業;藩王之間非經奏準不得見面;宗室非詔不得踏出封地半步,亦不得私自回京,連婚嫁都要受朝廷管束。

等等一系列的限制,基本都是參照朱棣自己成功奪權的經驗進行反制的。

不過,在解決了藩王對朝廷的威脅之後,對於他們的其他待遇,朱棣沒有再進行削弱。

而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規矩,皇室子孫從出生到死亡,一切消費都由朝廷包了。

這樣的分封制,似乎對於明朝的發展壯大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除了催生了藩王們的“生殖競賽”。

到了明末的時候,朱明皇室子弟已經由朱元璋時期的50幾人,發展到了接近20萬人,不過全都是些混喫等死的廢物。

他們什麼也不能幹,只能眼看着祖宗基業一點點被腐蝕,最後轟然倒塌。

當然,最初設計這一套分封制的朱元璋,怎麼也沒有想過事情會變成這樣,就如同他的鐵血治貪手段沒能有效遏制官員貪腐一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