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日曆,被撕去後還剩不到一個季度,距離我去英國讀研也已經兩年,最近,一篇名爲《80萬海歸最怕的事:成不了精英,也不想去底層》的文章在圈內流傳,不僅道出了許多80後、90後海歸在求學、就業、擇業中的困惑與真實處境,更可以說是海歸們的集體“吶喊”和逆境下的堅持。

無獨有偶,LinkedIn上一篇《今年留學生實慘,哦不,985更慘!》刷爆網絡,文中一方面提到國內應屆生“在家焦慮待業半年,最近開始瘋狂投簡歷面試,卻屢屢受挫,因爲發現海歸實在是太!多!了!”,同時也揭示了海歸的同樣艱難之處:海外應屆留學生規模較2019年同期激增72.9%。

2020年,這確實是一個不容易的年份。大疫之年,經濟下行,行業衝擊,裁員降薪,屢見不鮮。說好不裁員的畢馬威,頂不住了;今年3月,正值疫情爆發期,花旗給大家承諾:暫停裁員計劃?現如今6個月過去了,一切都有了新變化!近日據外媒報道,花旗將重啓因疫情暫時擱置的全球裁員計劃,據悉,此次裁員將影響該行全球員工數的不到1%(目前花旗在全球擁有20.4w名員工),這也就意味着近2000人將“飯碗不保”!此後,迪斯尼裁員的消息也陸續傳來,戳破了我們童年的夢幻泡泡。

回想起年初,我以海歸的身份回國,經歷了求索、掙扎與錨定的過程,在不斷的實踐試錯中,逐漸瞭解那種“我也累,陪着笑”的傷感,理解那句“是你經歷太少”的原因,明白那份“迫於壞境難免美化”的苟且。

以上三句話,分別是在職場工作一年、兩年和三年的朋友曾經對我說過的,沒錯,職場中不只有PUA,職場中還有某銀行女員工事件,職場中對於我們這種新人的考驗或許可以歸納爲“說話”和“做事”。

最近被朋友安利了一部金融投資領域的職場電視劇《平凡的榮耀》,同爲職場菜鳥,看着滿屏彈幕“沒錯,是我本人”,感受到的是一種被理解的溫暖。

從一名海歸落腳到金融領域,從一位英國求學者轉變爲職場人,從經濟尚未見蕭條時期離國,到如今兩年後紛雜多變的世界裏尋覓方向。每一代人都經歷過自己所處的獨特時代,又會有着特有的迷茫。

不忘初心,野蠻生長!很想聊聊那些有意思的片斷與故事,探尋80後、90後的成長、青春、求職、職業,以及屬於我們的離合悲歡,潮起潮落……

既然“碾壓”無可避免,或許磕磕碰碰中前行,也是另一種修行和成長曲線。

海歸OR 歸海?經濟衰退,疫情洶湧,難言的決擇

故事,或許要從電梯裏的一場對話開始......

甲:“現在誰還出國讀書?把孩子送出去,就是送命。”

乙:“是呀,有些高中就出去的,有錢怎麼了,現在誰還敢去呀。”

我站在電梯的按鍵旁,耳邊傳來這番對話,內心OS的是:呵,之前不是都報道了,中國學生申請英國本科數量同比漲兩成嘛,而且隨着歐洲國家疫情相對趨緩,歐洲國家的留學申請熱度也出現逆勢上升,再看看前不久,越來越多的英國大學組織包機來接中國學生,你們這天兒聊的可真是自high哦。

事實上,雖然這樣想着,我卻知道,所經歷的一切並不輕鬆。

學妹是2020留學黨,計劃美國留學,轉而去英國,儘管英國多所大學爆發了新冠疫情,她還是趕緊打了疫苗,準備月底起航;親戚家的表弟,至今在家倒時差上網課,比起回英國的在線學習,他還是選擇在國內顛倒作息。

海歸 OR 歸海,疫情之下都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每個人都在權衡利弊,要考慮自我防護,要考慮更高學歷,要考慮職業發展......人生不斷的選擇,不關乎好與不好,只要不違背內心,就是最舒服的狀態。

事實上,海歸的光環也在減退,近些年大家經常會拿985和211與海歸對比,有HR表示:我們更傾向於第一學歷是985、211、國外Top100的學生。從中可以看到,學歷的水漲船高以及用人單位越來越趨向理性務實的效應疊加,無論出身背景如何,無論選擇歸海還是海歸,都需要更好的藉助於個人“內功”,而非名校的光環。

破冰 VS 方向?裁員大潮,薪資驟降,無奈的現實

當國內的應屆生還在焦慮自己的求職季不僅要和同屆競爭,還得與上屆學長學姐們一起比拼的時候,2020留學黨也成爲留學圈最慘的一屆,據《2020海歸春招求職趨勢報告》顯示,儘管今年春節後,國內傾向於招聘海歸人才的職位平均招聘薪資較去年同期提升約7個百分點,但仍遠低於海歸人才的平均期望薪資。如果只是海歸還沒經歷過職場毒打,對薪資的估計出現偏差,那麼,適當的降低預期,會不會好一些呢?會好一些,只是心裏會好過一些。畢竟現實是,從規模上看,2020海歸應屆生同比增加72.9%,但受疫情影響,招聘需求有所回落,多少人還沒享受自己“應屆生”帶來的利好,便紛紛擔心找不到工作的自己如何安放“應屆生”身份。

無數求職者在面對找工作這條大河時,都知道沒有捷徑,因爲這條河很難望到頭,早已不是“鐵飯碗”的年代,所以河上也沒橋,最輕鬆的過河方式就是乘船,試想船的容積是固定的,也可以試着用最近的熱詞“內卷”來理解,那麼早上船早佔位,也可稱得上是最優解了。

《平凡的榮耀》中,職場新人的焦慮來自各個方面,有孫弈秋的“只要留下來,幹什麼都行”,有高思聰的“英雄無用武之地”,有郝帥的“不是被坑就是背鍋”,也有蘭芊翊的“一次次躲到樓梯裏喫薯片”......是的,“是你經歷太少”。

新經濟VS大分化?擇業的困惑,海歸的迷茫

人民日報海外版在兩個月前發表了一篇關於海歸就業觀察的報道,出國留學的熱門專業裏,管理學、金融學、經濟學位列前茅,留學專業直接影響了回國時的就業領域,不少海歸回國之初,也都選擇了金融業作爲職業起點。

(圖片來源 http://www.wrsa.net/content_41131430.htm)

今春海歸應屆畢業生中,近三成都是管理學專業人才,經濟學位居第三位。經濟學科班出身的我,回國恰巧也是從金融業起步,只要進入一個圈,就像自己走進一盤棋,誰都渴望在局中發揮一定的作用,也正是在這個尋求落腳點的過程中,纔會更加清晰的知道自己想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海歸就業觀察系列報道中這樣說到,“‘做什麼’,纔是留學生的核心關切”,而我也是在嘗試做過什麼後,才愈加明確未來我想去做什麼。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想明白我是誰,從哪裏來,要往哪裏去就顯得十分重要。沿着社會的現實需求與自我的基因秉賦去摸索,然後不斷的嘗試,試着去卡位,試着去耕耘,試着去調整,或許,我們最終會在拐角處發現,原來,這就是最想要的那一個。

海歸職場這一年:說話辦事皆學問 世事洞明皆文章

職場中的“說話”和“做事”不是割裂分開的,即便入職前潛心研讀《非暴力溝通》,入職後每件事都盡力做到極致,我還是在職場中發生了衝突。

同事因不理解我的郵件內容,和我發生爭論,事後瞭解到,他因爲開了一天的會,在情緒暴躁的情況下,表面上在指責我的工作內容,實則是因爲一封郵件誤解了我的工作態度。

我在向領導反饋問題時,因爲反駁了她的建議而產生爭論,道歉後纔想通,耿直的自己欠缺的是瞭解對方的潛臺詞,尤其是揣摩清楚領導的真實訴求。

正如人們常說,自己的結婚對象打破了曾經的設想,對方並非那個理想型;職場亦如此,你的領導未必就是你的理想型,當然,你也未必是你領導的理想型。凡事需要磨合,年輕時的戀愛,互相揣摩心思,覺得你不說我就懂,是份甜蜜,成年人的職場,說話和做事融合在一起的是“溝通力”。

因爲衝突,我又重溫了《可複製的溝通力》,溝通的兩個基本原理:一是平衡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二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信息。顯然,在面對同事和領導帶有情緒的對話時,我關注更多的是事情本身,即信息,並盡力去解釋自己的想法,其實是在滿足自我的需求。

圖片來源:樊登讀書《可複製的溝通力》課件

杜拉拉式的困惑:職場撞款,給自己點兒時間

發生衝突後,我也曾陷入過自我懷疑,但正是在不斷的自我否定與肯定之間,你纔會再次認清現實中平凡的自己,並堅定的追尋那份成長中的榮耀。

公司成立初期,我們部門就我和領導兩個人,我的領導不能被簡單的歸爲《平凡的榮耀》裏的某一位,而我們的關係也不能被簡單的描述爲某種模式,按照劇中郝帥的說法,我也算和領導有點兒“撞款”。

雖然職場中的“撞款”和穿搭中的“撞衫”大多都會在碰撞的瞬間產生一種火藥味兒,但是兩者還會有些差別,前者碰撞的結果可能會在兩者之間產生直接的摩擦,而後者的結果也就是拼個氣質。

劇中,高思聰和江經理的“撞款”摩擦是交流過少,就連邀請上級小酌一杯的畫面,還是在高思聰腦補數次後才得以實現的;現實中,我和領導“撞”的是性格“款”,性格相似的好處便是更易於理解對方,但性格相似也就意味着在處理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能很好的互補。

然而,無論你和領導是否撞款,都需要留給自己一點兒時間去磨合。劇情過半兒的時候,孫弈秋在公司風光過,高思聰負責過一個項目,蘭芊翊和能源組的關係十分融洽,而郝帥卻因爲魯莽的投訴,連坐電梯上班的勇氣也沒有;我從年初回國協助公司從 0 到 1 的搭建,到基金管理人的備案順利通過,領導會上獲得萬元現金獎勵,會下她對我說“多虧你在”。

我所經歷的不是什麼高光時刻,和領導磨合,和同事磨合的過程,卻是我成長中的榮耀。原來,人生是場馬拉松,是在提醒職場菜鳥凡事從長計議,更是在慰藉職場新人允許一些事情的不完美。現在的郝帥才醒悟,職場的棋局裏有它的規則,也有上下級的關係,沒錯,一切都來得及,你還有時間成長。

海歸的平常心:不忘初心,野蠻生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七年後的今天,上下班還能路過高中的校門,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那節物理課,我坐在窗邊發呆,沒有摩擦力的世界會怎樣?我的想象空間裏充滿天真的趣味。現在的我,在電腦前敲下這些文字,有摩擦力的世界纔是你的生活,我的現實世界裏充滿挑戰的刺激。

摩擦力存在於你的各種關係之間,存在於你所做的每件事之中。我不是一個願意發生正面衝突的人,但我更是一個願意直面問題的人。摩擦出的火花,是在鑄就你的原則。

2020年,我在職場也已經摸索近80%的日子,糾結過海歸要尋求高薪才能對得起曾經的投資,質疑過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是否符合預期,也終於明確較爲風險厭惡的自己,實則想尋求的是一份穩中求進的工作,並已經走在轉型的道路上。

還記得第一次聽到“社畜”這個詞的時候,我還沒有踏入職場,我有一絲不安,擔心自己在經歷職場打磨後,會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模樣;但是當越來越多的人用“社畜”自嘲的時候,我想每個人應該都在尋求自己內心的一種平衡。

2020已經走過了三分之二,回頭再看,隨着時間增長和閱歷增加,每個時間段看到的世界,其實是不一樣的。

這個世上,或許唯一不變的其實是變化,既然“內卷”或“碾壓”無可避免,既然機遇與挑戰並存,那麼就算摔摔打打,磕磕碰碰,哪怕滿身泥濘,我想,只要往前一直在走,即使慢一點,或許也沒關係,越行走,離光明越近。是的,陽光總在風雨後,星光不負趕路人……

參考文獻:1.中國學生申請英國本科數量同比漲兩成 2020年留學服務行業市場投資戰略分析(中研網 2020.08.31)2.機接中國留學生返校,英高校如何保障後續安全?英高校:本學期大型授課將在線上進行(環球時報 孫微、紀雙城2020.09.23)3.海歸就業觀察:金融等領域熱度不減 教培從業存變(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08.19)4.《2020海歸人才求職趨勢報告》出爐:海歸求職人數激增,崗位減少(南昌新東方前途出國 2020.04.22)

作者:阿芳芳,一位學經濟的金融行政小姐姐,一名海歸,好讀書不求甚解,好寫作不施雕琢,請茶餘飯後閱讀。

原文來源:經管之家,歡迎轉載,歡迎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