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作爲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功勳卓著,幾乎可以說憑藉一己之力爲清王朝強行續命幾十年,最後做到封疆大吏,生前顯貴、死後哀榮,而他的很多話都成了格言,不少人奉之爲至理。

傳統儒家士大夫中,奉行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聖人立功立德立言,曾國藩被後人認爲是三個半立功立德立言的那半個,對後代的影響力,經久彌新,時至今日,依然有着一大票的擁簇者。

在古代,做官要麼蔭封,要麼科舉,絕大多數人都是以科甲正途中榜之後登堂入室,這也是學成文武藝,貸與帝王家的終極目標。曾國藩也一樣,科舉中進士之後首先擔任的是翰林,這時候離爲了的封疆大吏還很遠。

不出意外,曾國藩可能一輩子都是個翰林,到死都不會有什麼大作爲,最多寫一些老氣橫秋的文章。但是他的命運因爲自己善於做官而逐漸改變。作爲官場中的一員,和別人不一樣,成爲大清官員的他逐漸受到皇帝的青睞,一來是辦事能力強,一來是會做官。憑藉這個,他取得了皇帝的信任,無論是咸豐、道光、還是慈禧等掌握大權的人,都能信任他。

他所憑藉的就是他做官的精要格言:做官以耐煩爲第一要義!簡短、精煉、準確。曾國藩不僅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耐煩,說白了就是不厭其煩的做事情,不把事情做到極致、做到他自己滿意不會停止,小時候他背誦文章,因爲天賦不高,始終記不下來,結果一直念,一旁偷聽的小偷都記住了,曾國藩還沒有記下來。

成爲京官之後,有一次道光皇帝派他清點府庫的銀兩 ,這位老兄去的時候之間在庫房門口,拖得一絲不剩,然後從容地進入庫房清點 ,點完之後,走出庫房才神態自若的穿好衣服。

這一個畫面是當着很多人的面來完成的,曾國藩之所以這樣做,爲的就是杜絕悠悠衆口,免得說他中飽私囊,但是他赤條條的進去、赤條條的出來的時候,自然堵上了衆口,因爲曾國藩沒有中飽私囊,也不會有證據。

1851年,咸豐剛剛即位,本領只是廣西一遇的太平軍如狂風掃落葉,滿清八旗軍早就不堪一擊,太平軍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重大的抵抗就佔領南方大片河山。這時候清政府不得不組織團練,後來咸豐和慈禧都對曾國藩寄予厚望,讓他負責練兵來對抗太平軍。

作爲文人的他,對行軍打仗根本是個外行,但是因爲他能不厭其煩、不灰心,抱着守護傳統文化的恆心,一直和太平軍周旋,通過屢敗屢戰的精神,最終將太平天國摧毀,完成給大清續命的關鍵 程序。這一點,還是離不開耐煩二字。

正神抱着不厭其煩的精神,曾國藩一路從翰林、團練統帥、再到封疆大吏,一步步走上人生巔峯。

歪史認爲,曾國藩說的做官當以耐煩爲第一要義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非常正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