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整個世界歷史,都很難找到和蒙古人一樣能征善戰的民族。

在13世紀中古時期,在鐵木真的率領下,蒙古人逐漸強大起來,並且建立了大蒙古國政權,鐵木真被尊稱爲成吉思汗。

在成吉思汗在位時期,蒙古人幾乎是橫掃東亞大陸的各個政權,將13世紀以來西夏、金國、南宋的三足鼎立之勢打破,並且是一下子就滅了西夏和金國。東亞大陸的局勢一目瞭然,想要擊敗南宋,彷彿應該是近在咫尺的事情,但是蒙古人就是沒能完成這個“小小的目標”。

在金庸的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大俠郭靖在襄陽駐守16年,才抵擋住了蒙古人的進攻。

實際上,真正抵擋住蒙古人的,主要還是長江天塹,在奔騰的長江面前,縱使你有千軍萬馬,沒有渡河的工具也是扯淡,因長江而造成中國南北分治的對峙歷史,並不在少數。

曹操何等英明,多次以少勝多創造戰爭奇蹟,但是在赤壁之戰,卻以優勢兵力被孫劉聯軍擊敗,究其原因,還不是不擅水戰。

曹操的兒子曹丕,也曾率大軍數次南下,想要擊敗南方的孫權,但是都沒有成功,望着洶湧的長江,曹丕最後仰天長嘆“上天劃出長江,難道就是爲了把地分成南北嗎?”

蒙古人是馬背上的雄主,通過巧妙的戰術,嚴格的紀律,蒙古人在平原或者草原上一向所向睥睨,卻並不擅長水戰。另一方面,騎兵強調的是機動性,而在南方多山川丘陵地帶,騎兵發揮作用的空間有限。

所以,想要解決南宋,除了打持久戰,必須發展水軍,這應該是常識,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個慢功夫的活,然而蒙古人可等不了。

在吞併宋朝之前,蒙古人轉而將目光投向西面的廣闊大陸,那裏有適合騎兵的戰場。

成吉思汗活着的時候,進行了第一次西征,滅掉花剌子模國,一直打到伏爾加河流域,最終東歸。

蒙古騎兵的張力很大,因爲都是輕裝騎兵,能夠攜帶大量補給,再加上一邊走一邊趕着牛羊,這種後勤補給能力,遠超同時期的金國重裝鐵騎。所以,蒙古騎兵能夠一下子開到伏爾加河流域。

那麼,第一次蒙古西征爲什麼止步於伏特加河流域呢?

我猜想,與蒙古鐵騎止步於南宋一個道理,那就是發達的水系讓蒙古騎兵無法發揮優越的機動性。

所以,等到第一次西征十年後,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繼位後,掀起了第二次西征,統帥爲拔都,所以被稱爲拔都西征,而這次西征由於都是各部長子參加,所以又被稱爲長子西征,從1235年到1242年撤軍,前後七年。

爲什麼蒙古軍第二次西征的時候不用顧忌大江大河了呢?

因爲伏爾加河跟長江是兩碼事!

位於高加索地區的伏爾加河,作爲歐洲最長的河流,卻不能像長江一樣阻擋蒙古人的腳步,主要原因是高緯度地區的伏爾加河冬天的時候不僅結冰,而且結冰期較長。一旦河流封凍,蒙古騎兵自然能暢通無阻,要知道長江在我國零度溫度線以南,並不會結冰。

在第二次西征的時候,蒙古人就是利用了天氣寒冷的這一點,在出徵的時候都是選擇冬天作戰,春夏休戰。

拔都西征的第一站就是欽察草原,從1235年到1236年,也是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的重點,由於是秋冬出兵,伏爾加河早已結冰,這一次蒙古人在欽察草原順着伏爾加河直下,那是所向披靡,無人能敵,迅速佔領了欽察草原全境,並且用來作爲蒙古人繼續西征的重要基地。

拔都西征的第二站是俄羅斯,1237年秋季時期,蒙古軍再次出征,當時的俄羅斯並非後世的沙俄帝國,主要是圍繞着第聶伯河的部分流域發展,地方並不大,卻形如一盤散沙。

1237年底,蒙古大軍趁着第聶伯河結冰的時候,派遣大軍開進俄羅斯,雖然有的城邦遭遇俄羅斯人的抵抗,但是大多數都被一舉攻下,一旦到了春天就返回欽察草原休整,一到了冬天就開始進攻。等到1240年的時候,俄羅斯基本被全境佔領。

拔都西征的第三站是波蘭、匈牙利,1241年蒙古大軍爲了提升進攻效率,選擇兵分兩路,一路開入波蘭,一路開進匈牙利,到1242年,基本取得階段性的勝利,並且打算繼續向西挺進。

然而,正在這個時候,窩闊臺去世,按照成吉思汗時期留下的規矩,只要是大汗去世,所有子孫都要前去確認大汗的繼承人,由於這次西征是長子西征,率軍的統帥都是各支的長子,必須參加這樣的儀式。

比如在《神鵰俠侶》中,忽必烈率軍南下,結果因爲大汗去世,不得不放棄攻打襄陽而撤退,這的確是蒙古人的傳統。

在這樣的情況下,西征大軍不得不把主力調回,按理來說,拔都是有機會爭奪大汗的位置的,拔都作爲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的兒子,又是西征的統帥,以宗王之長的身份統帥全軍,自然有機會一較高低。

但是拔都卻因爲其父朮赤的血統疑問,並沒有回到蒙古本部,而是留在了欽察草原,並且建立了同樣影響世界幾百年的金帳汗國。

那麼,爲什麼蒙古人再沒有選擇西征呢?

主要原因是,窩闊臺去世後,新即位大汗貴由對拔都心存芥蒂,還曾經想要襲擊金帳汗國,貴由去世後,蒙哥將蒙古擴張的重心再次放到了東亞,但是在南下的途中身亡。此後即位的忽必烈也更中意南下,並不打算繼續向西發展。

很多人都認爲,如果拔都西征時窩闊臺沒有去世,很有可能打下整個歐洲。

這一點我是不同意的,雖然說蒙古主力撤退,但是拔都建立的金帳汗國還在,也曾發動對歐洲的進攻,但是大多都被打了回來。

究其原因,我認爲有三點!

第一,不是歐洲人不能打仗,只不過是面對突然而來的蒙古人這種新奇的打法,並不太適應,等到蒙古人繼續西進的時候,西歐的國家應該會聯合起來一致對付蒙古。

在東亞快騎兵戰術被人學習並瞭解之後,戰術優勢就不存在了,再想要創造以往那種戰績,只能是越來越困難。

第二,欽察草原作爲蒙古進攻歐洲的大本營,張力也是有限的,想要進攻東歐尚可,再想要進攻西歐,則面臨一定程度上的補給難度。在窩闊臺去世的時候,欽察草原又發生反抗蒙古統治的事件,這些都牽制了拔都再次西征。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地理氣候的因素,從東歐再向西,歐洲中部的山地是蒙古騎兵的重要阻礙。而且越是西歐地區,受到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環境溼潤,河流衆多,結冰期短,一到春天河流開化,就是泥濘的道路,根本不適合騎兵繼續進攻。

所以,蒙古騎兵能夠馳騁的地方也就是東歐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