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思維模式越發成熟,長大的過程中他們也逐漸能獨當一面。

但在現實情況中,總有一些父母,會成爲孩子的絆腳石,這些父母善於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的生活。哪怕孩子已經能夠獨立生活,也不願意放手,想要把孩子緊緊地攥在自己手中,就像放風箏的人,緊緊地扯着那根線。

閨蜜家的孩子便是如此,每次去她家總能聽到這些話語,“別自己倒水,小心燙手”、“你操心這個幹什麼,管好學習就行了”、“都說了不讓你這樣做,你偏要這樣做”、“你怎麼就不聽我的呢?”這種發號施令式的話不絕於耳,好幾次我都想要出口攔截,更何況孩子呢?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曾經說過一句話:一個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到底什麼是界限感呢?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如果一方想要過度控制另一方的行爲,那麼則是無界限感。說白了有界限感就是各有各的生活方式,然而很多家長並不聽從這些,他們善於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

什麼樣的父母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

▲自私

一些家長認爲自己爲人父母,便是高人一等,特別是在孩子面前,若是孩子無法接受父母提供的要求理念,則會認爲孩子處於叛逆心理。

這些家長有個共性,即自以爲是地付出感情,他們喜歡把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都安插在孩子身上,爲了孩子放棄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本質上就是一種自私性行爲。

▲依賴性高

社會心理學提出,那些喜歡操控孩子生活的父母具有不健康的依附心理,即依賴心理。

他們無法接受孩子脫離自己生活的真相,於是變本加厲的控制孩子的日常生活,爲了掩蓋這種病態的心理模式,他們還極其善於運用愛的名義,打着爲了孩子的旗幟做一些孩子權利的事情。

▲佔有慾強

“媽寶男”這個詞彙,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指的是那些明明可以獨立生活的成年人,仍是對父母言聽計從。

這是由於父母長時間的控制性行爲,給這些孩子帶來了習慣性依附心理,從而導致無法脫離父母后生存,而這些善於規劃孩子生活的父母,則是典型的佔有慾強的表現,較強的佔有慾使他們習慣於安排孩子的生活。

然而,隨着時間的流逝,父母總有一天會老去,控制可以一時,卻不可一世。而一個缺乏自立性的孩子一旦離開了父母,等同於植物離開水源。與其過度控制孩子的生活,倒不如教會孩子自立生存。

孩子做到自立需要哪些條件?

☑直面挫折

想要孩子做到自立就要給孩子提供鍛鍊的機會,挫折來臨之際,讓孩子自主面對挫折,敢於挑戰挫折。

一個敢於直面迎接挫折的孩子,獨立性往往不會太差,即使離開父母的羽翼之下,也能夠更好的獨自生活,因爲他們不膽怯,更不會畏懼,作爲孩子的父母,不要對孩子進行捆綁式愛的模式,當挫折來臨時給孩子給予適當引導即可。

☑獨立抉擇

每個人都擁有對生活的控制權,縱使孩子年齡小,但他們也是獨立存在的人,他們有權利和義務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沒有任何人可以剝奪他們這種權利的存在。

家長不能以愛的名義替孩子進行各種選擇,這並不理智,對孩子而言也並不友好。想要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就要給他們獨立選擇權,並且讓他們對自己所選擇的東西進行負責,這樣不僅有利於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放手教育

父母的理解、放手以及鼓勵正是對孩子獨立的支持,給孩子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間,讓他們更好地活出自己,而不是成爲父母的影子。

放手教育告訴我們,適當的遠離有助於孩子更好的生活,而自立正是需要這種放手,不過分插足孩子的生活,也不越俎代庖的替孩子進行選擇,這纔是平等的教育模式,也是所有家長都需要學會的東西。

父母一定要給孩子留足充足的成長空間,讓他們有自由發揮的權利,那麼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如何做呢?其實並不難。

父母要給孩子充足的成長空間

◆信任孩子可以

很多父母給孩子提供的教育是保姆式教育方式,360度圍繞孩子,把孩子的一切包辦完全,甚至是犧牲自己的生活,這種教育方式帶來的結果往往是人們最不願意看到的。

爲什麼那麼多父母選擇這種方式呢?那是因爲他們並不信任孩子可以,這種不信任的心態會使父母的精神世界充滿緊張焦急感,於是整日圍着孩子轉,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到頭來孩子卻根本不領情。

因此,想要給孩子充足的成長空間,一定要對孩子提供信任感,相信孩子可以獨立完成這件事情,而信任感的生成也可以轉化成一種力量,讓孩子更加認真地面對眼前的事情。

◆不過度擔憂

培根式教育方式要求我們注重對孩子根本的培養,不要對孩子的日常生活進行過度擔憂,否則會引起雙方疲憊感的產生。

日常生活中針對孩子三觀教育加強培養,對於孩子的各種選擇,給他們提供最大的信任支持,給予他們選擇自由權,不過度擔心孩子的生活,這種方式最大程度地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可以讓他們更好的生活。

◆給予鼓勵

一方面父母要給孩子充足的成長空間,另一方面又要對孩子的日常生活進行引導教育,當孩子思維模式出現偏差時,父母要進行及時的教導糾正。

而當孩子做出某件具有較好意義的事情時,也要及時給予愛的鼓勵和擁抱,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挫折,也能夠更加自立的生活。

不要用愛的名義來捆綁孩子,孩子是一個獨立生存的人,並非是父母的附屬產品,過度的控制會給孩子帶來無力感。孩子不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縱使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卻會給孩子精神帶來一種壓力,給孩子獨立生活的空間,有助於孩子自立能力的形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