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一想到爲人父母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可怕。"

每一位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相對調皮,以至於做出一些離奇的事情。這樣調皮的孩子,被家長稱爲"熊孩子"。

然而這些"熊孩子",在一些父母的眼裏永遠認爲是最完美的。

也就是因爲這樣,導致家長變成了"熊家長"。

"熊家長"因爲"熊教育",導致"熊孩子"做出了無法挽回的事情:

5月29號,在河南,由於高空拋物,致使5歲男童,生命永遠定格。

而高空拋物者,年齡只有6歲,同樣是一名男孩。

被砸身亡的男孩,甚至都還沒有過第五個兒童節,真是讓人淚目。

在當天上午12點,媽媽帶兒子去看望外婆,經過小區內的某一棟樓。兒子被高空落下的瓷磚砸中頭部,在不省人事之後依然強求無效,小小的生命被定格在這一瞬間。

孩子的母親被嚇傻,孩子的外婆以淚洗面。她們無法理解,一次再普通不過的看望,居然永遠地失去了兒子。

再過兩天,他就要過兒童節了呀,那是小孩子最喜歡的節日之一。

熊孩子高空拋物致人身亡,在這讓人心痛的背後,又是怎樣的教育呢?家長事發之前的不管顧,之後的不擔責,這不僅讓無辜的一家承受生命的定格,也讓人心寒了又寒。

去年6月份,10歲的女孩走在路上,就是因高空拋物而重傷,到今天仍然沒出醫院,生命被死神威脅着。

而犯罪的,僅僅是8歲的男孩。

如果,這只是一個意外,請繼續往下看:

在江蘇崑山,兩位9歲男孩,時常將磚頭、滅火器、自行車往樓下"扔"。

當民警收到投訴上門詢問時,家長卻一再否認。

果然,熊孩子在一些家長的眼裏,並不"熊"。

俗話說,父母之愛子,爲之計深遠。

愛,並非是一味的驕縱,這樣的愛,反之是害。

萬物都講究平衡,對孩子的嚴與松也應當平衡。當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只剩下不盡的溺愛,社會,就會替你做"教訓"的那一頭:

5月7號,在安徽銅陵這個地方。城區的2名男孩,奔跑在主幹道上,在本就危險重重的地方,他們自得其樂。

即使面對着是絡繹不絕的大車流,仍然無所畏懼。

據監控所示,3分鐘之內橫穿馬路的次數爲12次。

在第13次,被小轎車撞倒。

司機的車速再慢,不過是一腳之下的剎車而已,可機器並非思想,停下都需要時間。

假使車速再快些,兩個孩子的後果將無法設想,這無疑又是一場悲劇。

教育孩子是要立規矩的,可是一些家長卻在重要的階段,和孩子"做朋友"

曾有一則新聞,媽媽讓孩子撿垃圾,只因爲要"懲罰"他。

兒子在學校中,經常會自發性的毀壞公務,並且老師說了好多次屢教不改。壞了的東西總要自己賠,實在無法,老師請來了家長。

這位母親坦言自己沒錢,讓兒子去撿垃圾自己賠。

母親的規矩立的死死的。

即使寒風刺骨的冬天,母親也沒有鬆懈,給兒子穿上厚厚的衣服,讓他撿垃圾。

可想而知的是孩子在以後肯定會吸取教訓了。

教育孩子,該狠的時候,不能心軟,否則只會害了孩子。

有人說,孩子就像是父母的鏡子,什麼樣的父母,便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被稱作"泡菜效應":

一種蔬菜,放置於不同的水中,將其浸泡一些時間再分開煮熟。

最後會發現,不同水中的味道都是不一樣的。

小孩子也一樣,當他們在不同父母的教育下成長,未來都是不相同的。

而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正面性的,他們用自己可以夠到的眼界,去儘量許給孩子燦爛光明的未來。

美國艾默生說道:孩子最終成爲什麼樣的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看他在接受第一個教育者的質量如何。

家長對於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

在印度電影《何以爲家》中有這樣一句話:願每一個勇敢的孩子,都能被全世界溫柔以待。

孩子在最後選擇起訴自己的父母,原因是,希望父母不要再生孩子了。

妹妹被家暴,在妊娠期的死去,讓屏幕前的我們爲之悲痛;看到小小年紀的主角,從小像小大人一樣艱難的生活着,最後還要照顧一個小孩子,他自己也只是一個12歲的孩子啊!

願所有家長都給予孩子最合適的愛,不要錯把溺愛當教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