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古人的年齡並不用具體的數字體現,而是使用其他的稱謂來指代。不同的年齡,對應不同的稱謂,這些稱謂,也沿用到了今天。

那麼,中國古代各個年齡的稱謂,你都知道嗎?

總角:代指兒童時代。在古代少男未冠,女未笄時疏的髮型,就是把頭髮梳成兩個髮髻,好像頭頂兩角。

垂髫:指童年。等到兒童年齡稍大,不再能札髮髻,頭髮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始齔:按照正常的生理現象,小孩七八歲的時候開始換牙,“始齔”就成了換牙年齡小孩的代稱。

豆蔻:特意女子十三四歲,杜牧的詩裏有“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的詩句。

及笄:特指女子15歲。“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表示結髮用笄貫之,意思是已到出嫁的年歲。

二八:16歲。

弱冠:指男子20歲,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成年,但身子尚較成年人弱,所以稱爲“弱冠”。

而立:出自論語“三十而立”,意思是男子三十歲獨當一面

不惑:同樣出自論語,“四十而不惑”。指男子四十歲就已經見慣各種情況,不會被迷惑了。

艾:語出《禮記》,“五十曰艾”。

知命:語出論雲“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甲子:以天干地支輪迴而得,天干十種,地支十二種,一輪迴正好是六十年,故代指六十歲。

古稀:出自杜甫的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因此作爲七十歲的代指。

耄耋:指八九十歲。語出曹操的《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期頤:指百歲老人。出自《禮記》“百年曰期頤”。意思是說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後世就用“期頤”指代百歲老人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