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無論是從思想、政治、外交,還是到文化、軍事,各個領域都有頂尖人物不斷湧現。特別是在軍事領域,時值諸侯爭霸,更是將星璀璨。

吳起、白起、孫臏和孫武,都是頂級軍事家,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所長。如果非要排一個名次,選出最厲害的那一個,這個從不同的指標進行考量的話,結果是不相同的。我們在這裏就大膽嘗試一下,來給他們排一個座次。

一、軍事影響力第一名:孫武。

孫武,又稱孫子,或孫武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公認的“兵聖”。

孫武本爲齊國人,著有《孫子兵法》十三篇。後經伍子胥推薦,孫武將兵法獻給了吳王,得到了賞識。

孫武到了吳國,所做的第一件事就震驚了吳王。當時,吳王出難題,讓孫武訓練180名宮女,並由兩名愛妃做隊長。宮女們根本不聽孫武的號令。孫武果斷的斬了吳王的兩名愛妃,瞬時,宮女們“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孫武也由此被吳王拜爲了大將軍。

孫武最大的戰績就是助吳王闔閭攻打楚國。吳軍數敗楚軍,一路攻打到了楚國都城郢。楚昭王被迫逃往他國。而孫武以3萬吳軍大敗20萬楚軍的事蹟,也震驚了中原諸國,自此一戰成名。

之後,孫武又助吳王夫差,擊敗了越王勾踐,並北上黃池,大會諸侯,成爲了一代春秋霸主。只是夫差日漸驕橫,孫武就返回齊國,專心研修、編撰兵法。

孫武所著《孫子兵法》,成爲了後世兵家所推崇的最高典籍,不僅在中國世代流傳,還散播到了世界各地。據不完全統計,《孫子兵法》一書,現在至少有日、法、德、英至少四種外文譯本。由此,孫武也成了在世界軍事史上佔據重要地位的世界級軍事家,被譽爲“東方兵學鼻祖”。

因此,在軍事影響力上,吳起、白起、孫臏,很難企及孫武項背。

二、軍事實戰第一名:白起。

白起,又名公孫起,位居戰國四名將之首,效力於秦國,兵家的代表性人物。

白起善用兵,自從軍後,是真正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他在三十餘年的軍旅生涯中,共計攻破城池70餘座,殲敵近百萬之衆。

白起所指揮的著名戰役,就有與韓、魏、東周聯軍之間的伊闕之戰。此戰白起還順手揍了趙國一頓。還有與楚國之間的鄢郢之戰;與趙、魏之間的華陽之戰;以及攻打韓國的陘城之戰。另外,最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也是白起的傑作。此戰,白起坑殺了趙降卒近40萬人。

白起率領的秦軍,每次作戰,都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不但幫秦國穩定了邊境,還奪取了大量的城池、土地和人口。只是,白起因爲各種原因,殺死過大批的俘虜,由此,白起也就有了“人屠”的綽號。

如果以實戰成就論斷,吳起、孫臏,甚至孫武都只能望白起而興嘆,太強悍了。

三、綜合實力第一名:吳起。

吳起,是略晚於孫武,戰國初期著名的軍事家,並著有《吳起兵法》。同時,吳起還是一名改革家,在楚國主持了吳起變法。而且,吳起還有丞相之才,治國有方,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同樣的,吳起也是兵家的代表人物。

吳起曾在魯、魏、楚三國供職,先後學習過儒術、兵法,還精於法學,可謂是一個集大成之人。

吳起在魯國時,助魯穆公擊敗了來犯的齊國大軍。後被人中傷,吳起不得已離開魯國,投奔了魏國。

而在魏國,吳起挑選最精銳的士兵,組成了魏武卒。他與士兵們同甘共苦,衣服、飯食、睡鋪、行軍等等,都與士兵無異。吳起率魏武卒,擊敗了屢次侵犯的秦國,將秦國壓縮於華山西部的狹長地帶不敢動彈。他在任西河郡守期間,率軍征戰四方,奪取了大片土地。而魏武侯聽取吳起的建議,魏國士卒的士氣也空前的高漲。吳起曾以5萬士卒,大敗秦軍十萬,還曾率軍打到了齊國靈丘(山東滕州),使魏國達到了極盛狀態。

據《吳子》記載,吳起在魏國期間:“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吳起率兵作戰的能力之強,不容置疑。

後來,吳起因爲不斷被人構陷,失去了魏武侯的信任,無奈離開魏國投奔了楚國。

當時,主政楚國的楚悼王重用了吳起,任命吳起爲令尹。令尹是楚國最高官階的官員,類似於丞相。吳起上任後,大刀闊斧的開始在楚國進行改革。這次改革讓楚國很快強大起來,開始擴張四方。楚國的勢頭一舉蓋過了魏國,諸侯都開始畏懼楚國。

只是,吳起變法傷害了部分楚國貴族和官員的利益。楚悼王死後,貴族們羣起殺死了吳起,他的變法也就此以失敗告終。

雖然吳起在母親去世後沒有守孝;爲了爭取統兵機會,殺死了自己妻子,人品上的確有瑕疵。但是,他對於他曾經效力過的每個國家和君主而言,都是忠心耿耿的。

吳起除了統兵作戰,還善於治國理政,是一名不可多得的綜合性頂級人才。除了道德上的一些瑕疵,吳起在四人中的綜合能力,以及綜合貢獻,是其他三人無法相比的。

四、有才能,但均不及其他三人的孫臏。

孫臏,原名孫伯靈,因爲被同窗龐涓所害,遭受了臏刑,雙腿殘疾,有了“臏”的稱呼。據《史記》所載,孫臏是孫武的後世子孫。

我們知道孫臏,多數是從田忌賽馬和孫龐鬥智的歷史故事中聽到的。

孫臏與龐涓同爲鬼谷子門下,龐涓出仕魏國,擔任了將軍之職。因爲他認爲自己的才能不及孫臏,所以,將孫臏接到魏國監視,並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

後來,孫臏說服了出使魏國的齊國使者,將自己救回了齊國,並得到了田忌的賞識,成爲了田忌的門客。孫臏幫田忌輕鬆贏了分爲上中下三等馬的賽馬大會。於是,田忌就將孫臏推薦給了齊威王。

此後,孫臏主要擔任齊國大將田忌的軍師,爲田忌出謀劃策,率軍作戰。

孫臏在桂陵之戰,採用聲東擊西、圍魏救趙之策,成功迫使龐涓率魏軍撤退,回救魏國都大梁,解了趙國之困。而在此戰之中,齊軍還一舉擒獲了龐涓。後來在楚國的調停下,各國休戰,魏軍撤出趙國首都邯鄲,而齊國釋放龐涓。

之後,魏國又攻打韓國。孫臏再次作爲軍師隨軍出征,並再次使用圍魏救趙之術。龐涓得知消息後,只能緊急撤兵。孫臏在魏國境內,以減少做飯火竈數量的方法,迷惑龐涓,讓龐涓以爲齊國軍隊大量逃散,開始麻痹輕敵。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馬陵之戰,孫臏成功將龐涓引入自己設下的埋伏之中,逼得龐涓在兵敗之後,自殺身亡。齊軍乘勝追擊,一舉殲滅了魏國10萬大軍。魏國自此之後,元氣大傷,每況愈下,再也沒能恢復霸主之位。

孫臏善謀,不可否認。但是,其他三位,孫武、吳起、白起,如果不善於謀略,也是無法取得那麼多場勝利的。孫臏的謀略和功績,相比三人,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

假設四人率軍作戰,誰會是勝利者?

有句話,叫做“慈不掌兵,義不理財”。在戰場上,領兵作戰,過於仁慈了,即約束不了所統帥的軍隊,也可能因爲仁慈,不忍過多殺戮,而錯失戰機。

白起能夠成爲戰國四名將之首,甚至有戰神之稱,跟他的果敢決斷,沒有婦人之仁,是緊密相關的。如果是白起、孫武、吳起和孫臏,各自率軍,逐一兩兩對決,白起相對而言,戰勝其他三人的概率最大。

所以,只論作戰,白起應該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