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解勞動爭議“一次一地模式”優化了維權環境,營造了良好的維權氛圍,對職工而言是一種維權鼓勵,對用人單位而言則是一種倒逼,有助於反向督促用人單位增強法律意識,規範用工行爲,維護職工權益。

浙江寧波市北侖區總工會牽頭打造了勞動爭議聯合調解中心,將分散在各部門的勞動爭議調解職能予以集中,同時實現工會與人社、法院在人員、機制、信息等方面的融合共享,極大地方便了職工維權。北侖區調解中心與勞動仲裁院、總工會職工維權中心在同一幢樓辦公,實現維權、調解、仲裁“三位一體”,隨時溝通配合,讓職工維權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10月20日《工人日報》)

只需跑一次,只需跑一地——這是近年來各地政務服務改革中最常見的提法和操作,也是政務服務提質提速的着力點。寧波市北侖區總工會在牽頭打造的勞動爭議聯合調解機制中,通過整合各部門的勞動維權職能和資源,科學設計維權流程,明確分配維權責任,也讓勞動爭議調解跟上了政務服務的快節奏,讓維權職工擁有了很多行政審批當事人的便捷獲得感,着實值得點贊!

很多職工的法律素養、維權能力有限,且職工異地維權的情況比較普遍,有些職工都不知道該找哪些部門、哪些人反映維權訴求,甚至不知道相關維權部門在哪辦公。而在傳統的勞動維權模式中,維權部門和資源往往分散在不同位置,多個部門分別受理,缺乏系統性的溝通、共享、協作機制,有時,一些部門還會相互推諉,讓職工維權處處碰壁,陷入漫長的死循環。職工在多部門之間東奔西跑,耗費了更多維權時間和成本,也加重了精神負擔。因此,不少職工將勞動維權視爲畏途,一想到維權就犯難,就頭疼,就發怵,有些職工甚至還因此放棄了維權。

寧波市北侖區實現了工會、法院、人社三位一體、集中辦公、關口前置,捋順了維權責任關係,化解了維權資源分散的問題,構建了“調解——仲裁——訴訟”的工作閉環,形成了維權、調解、仲裁、訴訟相互溝通、相互銜接、相互配合的“大調解”工作新格局。這種聯合調解維權模式暢通簡化了維權渠道,實現了維權“多道合一,彎道取直”,打通了職工的維權堵點,化解了維權難點,消除了維權痛點,提升了維權的效率和質量,降低了職工維權的成本和負擔。

寧波市北侖區自開展勞動爭議聯合調解工作以來,累計接待職工21746批次計28048人次,立案調解6598件,成功調解5856件,調解成功率達88.8%,涉案金額9400餘萬元。很多職工都成了“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維權操作的受益者、見證者,比如,今年6月,小王和十幾名工友在北侖區勞動爭議聯合調解中心就“一次性”獲得了企業負責人承諾賠償他們30萬元並由當地法院蓋章加持的調解協議書。調解勞動爭議“一次一地模式”優化了維權環境,營造了良好的維權氛圍,對職工而言是一種維權鼓勵,對用人單位而言則是一種倒逼,有助於反向督促用人單位增強法律意識,規範用工行爲,維護職工權益。

顯然,調解勞動爭議“一次一地模式”在寧波北侖區已經積累了有益的經驗,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這一模式蹚出了勞動維權機制上檔升級、提速提質的新路徑,堪做勞動維權改革的樣板,值得各地借鑑推廣。(李英鋒)

來源:勞動午報

編輯:周迎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