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按道理來說,是秦始皇的第一繼承人,但是扶蘇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對於秦始皇的很多政治理念並不認同,可以說秦始皇與扶蘇父子倆人的政治理念與治國理念並不相同,這從扶蘇勸諫秦始皇的話就能看出。

秦始皇準備活埋咸陽的460多個術士和儒生時,扶蘇勸秦始皇以仁義爲重,並說現在天下剛剛安定,百姓還沒有完全歸附,如果現在用嚴厲的刑法處置他們,天下會因此而不安定。

需要弄清楚的是:扶蘇說這話的時候是公元前212年。這個時候秦始皇統一天下已經過去9年了,扶蘇還說“天下剛剛安定,百姓還沒有完全歸附”,這到底是什麼意思?都9年過去了,還沒有安定嗎?況且秦始皇處置主要是那些招搖撞騙的術士,爲何扶蘇不理解?

這就要從秦始皇超前的政治眼光來看,秦始皇發動南征百越的第一次戰爭是公元前219年,但最終失敗了,5年以後,秦始皇又發動了第二次南征百越之戰,這一次成功了,百越地區首次納入秦帝國的版圖之內,可以說整個中國南方,已經消除了後顧之憂,秦始皇的治下的國土一直到達南邊的大海,在秦始皇有限的地理認知中,南方已經沒有其他外部勢力可以威脅到秦帝國的安全。

與此同時,秦始皇還發動了北擊匈奴的戰爭,是大將蒙恬率領30大軍向北攻打匈奴,這是秦朝統一天下後,首次大規模對北方遊牧民族用兵,並不僅僅限於匈奴,但秦始皇攻擊匈奴的目的不是滅亡,而是趕走,蒙恬對抗匈奴史書的記載是:卻匈奴七百餘里。

準確來說,秦朝是沒有辦法完全消滅匈奴人的,因爲匈奴是遊牧民族,機動性強,秦帝國主要還是以步兵爲主,沒有足夠的騎兵與匈奴進行會戰,更重要的是秦朝對匈奴的戰爭是突然襲擊,匈奴完全沒有準備,就被打得大敗而向逃走。

然後蒙恬按照秦始皇的命令,將戰國時期原有的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重新修建連接起來,形成一道抗擊匈奴的防線,秦朝對於匈奴的政策是防,因爲秦始皇敏銳地意識到匈奴一定會捲土重來的,因此讓蒙恬率領大秦帝國三分之一的軍隊數量鎮守北疆。

現在再來看整個秦朝及周邊勢力,東邊是大海,西邊是崇山峻嶺,南邊百越族已經征服,再南邊就是大海,唯一對秦帝國可能還有威脅的,就是來自北方的匈奴族,秦始皇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扶蘇沒有意識到。

秦始皇之所以讓扶蘇出使北疆,作爲蒙恬軍隊的監軍,是爲了讓扶蘇清楚地認識到這個問題,因爲這關係到秦帝國的千秋萬代,只有解除了威脅,秦帝國才能高枕無憂。

扶蘇以儒家思想勸諫秦始皇不要處置那些術士,由此激怒了秦始皇,才被秦始皇安排到北郡蒙恬處做監軍,不僅僅是因爲兩人的政治理念不同,而是秦始皇意識到扶蘇的眼光太短小了,如果不處置那些術士,拿什麼來依法治國?如果不對外用兵,怎麼來保證大秦帝國的千秋萬代一直延續下去?

修長城防匈奴

秦始皇明白,可扶蘇不明白,秦始皇非常想讓扶蘇明白,所以把扶蘇派出到北方去了解一下情況,去看一看匈奴是如何威脅秦帝國的,所有的一切,秦始皇都是爲了鍛鍊扶蘇,在秦始皇看來,自己的繼承人必須嚴格繼承自己的事業、思想,而不是相反。

至於秦始皇爲何不讓扶蘇到其他地方監軍,比如趙佗征服的嶺南?

原因非常簡單,嶺南以及整個百越地區已經對秦帝國沒有任何威脅了,統治者只需要按中原地區的方式治理那裏就行了,而北疆不同,匈奴並沒有被消滅,而是被趕走,匈奴人還會回來的,只是時間問題,秦始皇已經感覺自己看不到匈奴人會殺回來的一天,所以才讓扶蘇好好看看,畢竟扶蘇是秦始皇的第一繼承人。

無論從政治理念、執政能力、戰略眼光任何一個方面來看,扶蘇與秦始皇的差距都非常大,同時秦始皇自小就生存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中,從小在趙國都城邯鄲長大,9歲纔回到秦都咸陽,13歲繼承秦王,前半生坎坷不平,這讓秦始皇很有一種居安思危的感覺,即使在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仍然有這種感覺,包括南征百越、北擊匈奴的戰爭,都是秦始皇在用戰爭手段保證秦朝的千秋萬代,可是擁有儒家思想的扶蘇卻不明白這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