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門聲響起,房門打開,門口站着的是一位前來登門拜訪的民警,但他既不說防盜,也不說防火,還不說租房,開口說的是“您對樓下停車的問題,有什麼建議嗎”、“門口那條路,您同意改成單行線嗎?”

這是一位社區交警。這個場面,自去年11月起,北京39個社區的居民們已經逐漸習以爲常,從上個月起,又有103個社區開始經歷。這些原本只在大街上才見得到的交警,如今也登門入戶,解決起陽臺下、家門口、小區內的交通問題了。

曾經“下班開車回家一小時,樓下找車位一個多小時”的場景,在不少小區已成昨日的記憶。將近一年的時間裏,這些第一批入駐的社區交警都幹了什麼,剛剛入駐的第二批交警馬上要去幹什麼,在城市精細化管理提出了日益高端要求的今天,這條“交警進社區”的探索之路究竟走得怎麼樣?記者在部分小區進行了探訪。

社區交警都幹什麼了?把8年的停車難解決了

站在十八里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前的弘善一號路上,記者左右張望一番,道路通暢,二三百米外的下一個路口正亮着綠燈,路側車位裏停着不少車,但在這個上午10點多的停車“平峯期”裏,還是有十來個空位。一切都和普通的小區景象沒任何區別。

“沒區別?那是剛剛開始沒區別。”2012年社區剛建成就入住這裏的吳小萍大媽對記者的輕描淡寫不太滿意。據她說,一年多以前,只有走到馬路上,才能勉強看見下個路口,站在路邊,無論看哪個方向,都是亂七八糟的車。居民出門,必得在亂車陣中輾轉騰挪一番。“小李總跟我們形容,這個社區裏的路就好比是毛細血管,幸虧它不是,要真是血管,早都血栓了。”

她口中的小李是朝陽交通支隊勁松大隊的警長李孟嘉,去年11月28號,他正式成爲北京首批39名社區交警中的一員,負責解決這個1.1萬戶、4萬多人、140多萬平方米的超大型開放式社區中的交通問題。

一年多以前,弘善一號路如此停車:兩側和道路正中,各一排。留下的兩條狹窄車道用於考驗司機技術:凡手潮的,休想過去。東邊幾百米外,稍微寬闊一點的弘善東路上,路中間停放兩排車。十字路口裏也停上好幾輛,剛好把一個路口變成了環島。由於這裏是回遷房小區,設計時的車位比就是1:7,7戶人家纔有1個車位,據統計,停車缺口高達2700個。

自2016年開始,勁松大隊使出洪荒之力,將社區的9條道路實行單停單行,路側也施劃了車位。但是,居民們對此卻並不認可。

一番工作之下,居民一點好處都沒得着——弘善社區北側是潘家園舊貨市場、南側是古玩一條街,西側是腫瘤醫院,路側車位施劃後,反倒引來了無數車流,將這裏用作免費且合法的停車場。

如果不來清理違停,居民們不幹——亂停的車已經讓居民正常生活受影響了;執法吧,車主不幹——眼看着有車位卻停不進來,又不能扛着車上樓回家。“警察同志,你就說說,我們住這兒,車往哪兒停!”這樣的質問,讓李孟嘉和同事們進退兩難。

在此期間,吳小萍大媽和她的老街坊們也找到了應對措施:每天下午四點多鐘,以前衚衕裏的姐妹們聚齊了,在樓下劃好的車位裏,搬個小馬紮坐好,給兒女們提前占上車位。一條路上,往往並排坐着十來位老人,準備在這裏停車的司機們,沒少跟老人們發生爭執,糾紛不斷。

去年11月,社區交警制度開始試點,李孟嘉增加了一個身份:弘善社區的社區交警。頻繁走訪,依靠社區,設身處地,李孟嘉先站在有車一族的立場上,將自己代入到 “有車無處停”困境中,然後在社區幹部的幫助下,每週多次入戶走訪或在居民們聚集的活動站、社區辦公室裏瞭解大夥兒的實際需求以及爲了滿足這個需求願意付出的代價。他發現,只要能停車,居民們願意花點錢。

通過“社區交警工作機制”,李孟嘉依託組織,由市公安交管部門與各個職能部門進行協商,快速審批各類申請,並獲得了北京市交通委的支持。按照全市“五證合一”的相關要求,政府給常住於此地,有房本、駕照的居民提供優惠停車資源,對外來車輛實施正常的停車收費,終於在今年9月,使遷延多年的停車矛盾得以解決。

如今,小區路側的電子收費系統還在建設中,但是爲了儘快解決居民們的實際問題,在系統建成之前,停車公司安排專人,用手持POS代收停車費。通過經濟槓桿的作用,讓社區居民可以用相對低廉的支出,獲得穩定的停車資源。而外來車輛當然也可以停放,只是需要支付差別化的停車費用。

“現在如果再有違法停車的情況,我們就可以在居民們的支持下,毫不手軟的執法了。現在這兒的車位已經有富餘,完全能滿足停車需求,再違法亂停,那就是成心想要佔便宜了。如果不處罰,居民也不幹!”李孟嘉說。

社區交警還要幹什麼?讓送餐外賣車不影響居民出行

東城區東環社區位於東直門立交橋東南方向,面積 0.2平方公里,5600名常住居民。和弘善相比,這裏人少車少,但是交通問題倒是一點不少。正午12點,社區最主要的大街東中街北口,記者和東城交通支隊和平里大隊的警長白雲一起穿過非機動車道上密密麻麻停放着的外賣送餐電動車,終於站到了便道上。“東邊是天恒大廈,西邊是東方銀座,南邊是2100戶居民,既有餐飲企業,又有旺盛需求,每到飯點兒,這兒的送餐外賣車就成災。”白雲說,自去年至今,除了疫情嚴重期間之外,附近居民們撥打122和12345的投訴始終沒停過,“用我們的話,就是爆單了。”

9月底,“社區交警”工作全面啓動,白雲走馬上任東環社區的社區交警,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大堆痼疾頑症。

全長840米的東中街上,記者發現,並無一個紅綠燈,這對駕車人確實非常友好,但對附近居民就難說了,特別是在這條路和銅廠子衚衕交界處,有一所史家實驗學校,每天學校放學前後,周圍的交通環境立即極度複雜。穿行馬路的學生和家長與過往車輛不時地發生矛盾,等候孩子的車子停在路邊,車多的時候還停上兩排。

白雲說,社區裏的車位和居民停車需求之間,大約有200輛左右的缺口,雖然在路邊安裝了探頭,暫時通過處罰的手段遏制了白天的違停情況,但是居民們真實停車需求還在,現在的辦法只能是揚湯止沸。真要徹底解決問題,還得想別的辦法。

社區幹部們也對交警的入駐充滿了期待。東環社區書記石威向記者介紹說:“這兒的居民樓都比較老了,而且分散,附近商業大廈也多,交通、停車都困難。之前交警協助我們跟附近的寫字樓協商,通過錯時停車的方式解決了30個車位,但是說實話,還是杯水車薪。”她說,這個小區挨着二環路,確實也沒什麼空間可供挖掘了,希望通過交警和社區的共同努力,讓居民們日子過得更好,出行更加方便。

“這幾天我要做的事兒還挺多,剛剛復劃了過街人行橫道,先把最容易的事兒解決了,馬上我得去跟這些快遞外賣的企業和附近的商業大廈寫字樓的負責人一起協商,爭取在附近給送餐車找個集中停放的地方。”白雲說,他的遠景規劃是在學校旁邊增設人行過街信號燈,如果能夠獲得居民們的普遍贊同,還希望將東中街、銅廠子衚衕以及東側的十字坡路作爲一個整體,考慮設計一個新的微循環,提供更多的合法車位。“事兒還很多,一點一點的幹,只是希望能夠在社區幹部的配合下,通過我的工作,得到居民們的理解支持,讓我的工作順利開展。”白雲說。

交警爲什麼要進社區?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探索之路

原本只在路面上執法,在交通隊裏工作的交警們,怎麼會突然走進社區,進了居民的家門?這個制度的實際意義,究竟要體現在哪裏?市公安局副局長、交管局局長楊雄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首都交警推動構建社區基層治理新格局的一次探索嘗試,交通民警融入社區,從“局外人”變成“家裏人”,讓交通民警溝通社區、基層政府和交通隊,各方共同出力解決居民們出門第一步和回家前最後一步遇到的停車難、秩序差交通設施不合理等等居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煩心事,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

社區周邊的交通環境不僅關係着一個社區內部居民的生活質量,往往也影響着社區周邊的市政道路上的秩序,但是要想對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做出應對和改變,必須要得到居民們真心實意的支持。傳統上交警並沒有入戶做居民工作的職責,也沒有這方面的能力訓練,隨着城市精細化管理提出的越來越高的要求,要想解決社區內部、社區周邊的交通痼疾頑症,交警進入社區,在社區幹部的協助下直接開展居民工作,就成了一條可行的,有希望解決問題的道路。“比如我們不少小區需要調整社區微循環,這就需要得到大多數居民的支持。對於一時不理解的,認爲會影響自己出行方便的居民,就需要社區幹部和我們的民警一起深入地做工作,只有平時就深入到居民身邊,爲大家解決了實際問題的人,纔有可能獲得老百姓的認可,工作也才能開展得起來。”

只有聚焦到社區的“小切口”,才能做實治理的“大文章”。社區交警機制試運行近一年,社區交警們已經推動緩解了一批居民反映強烈的交通“老大難”問題,西城東太平街、朝陽夏家園等11個社區內部交通組織得到進一步優化,西城宣東、海淀廠窪等8個社區實現居民停車自治,豐臺京鐵家園、蒲一等4個社區私裝地鎖、違法佔用消防通道等痼疾頑症得到根除,大力推動共享停車、錯峯停車,東城竹竿、海淀航財院、昌平路勁等26個社區盤活車位4500餘個,有效實現了停車有位有序。在東城新世界家園、房山田家園等9個社區,組建了志願者團隊、交通自管會和社區巡邏隊,推動居民自律,協調4個街鄉政府增配保安力量加強外部停車管理。

北京市交管局政委劉如贊在社區交警全面啓動儀式上也表示,新一批入駐的103個社區,也都是交通問題突出的重點社區,這些社區的治理思路也已經成型:聚焦治亂,一區一策、標本兼治,一件接一件推動問題從源頭上得到解決。交管局明確,將拿出不少於30%的年度設施維護資金,專款專項用於重點社區及周邊交通治理,社區交警可以直接帶動其他職能部門,調動屬地警力資源,對突出問題進行治理。今後一段時間,社區流動車駕管服務也將逐步在這些社區內推廣,促進社會各界的力量融入社區交通共治,真正形成“政府主導、交警主動、羣衆參與”的基層交通綜合治理良性格局,讓“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落地生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