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南映象網

編者按:70年前,他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70年後,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兵們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仍然精神矍鑠、充滿勁頭。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映象網記者來到抗美援朝老兵的身旁,聆聽他們的抗美援朝故事,還原那段戰火紛飛的浴血歲月。銘記偉大勝利,捍衛和平正義,致敬英雄“老兵”。

映象網記者 崔學慶 實習生 崔志良 馬紫陽

人物名片

龔天倪,中國人民抗美援朝志願軍,1933年出生,1951年1月入伍,1952年12月入朝參戰,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軍2師5團炮兵連文化教員。作爲最後一批入朝參戰部隊的一員,曾與全連官兵堅守一線作戰坑道2個月,與敵軍展開殊死較量。在一次執行任務時,從馬上摔下,造成七級傷殘。停戰協議簽署後,他繼續留在朝鮮參加當地建設,直到1958年跟隨最後一批部隊撤出朝鮮。歸建後,曾任原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軍2師宣傳幹事,1970年轉業回到地方,後從河南省工商管理學校退休。

10月21日,映象網記者在開封市西環路河南工商管理學校家屬院,見到了已87歲高齡的龔天倪老人。老人雖滿頭銀髮,但說話思路清晰、談吐自如。他與老伴居住在該家屬院內一棟三樓極普通的民房裏,老人上下樓的狀態,看上去還比較輕鬆。

“從跨過鴨綠江的那一刻起,我就與全國人民同心,與國家同在,已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那一刻,我更懂得了生死對一個人的意義,這也是我現在心胸闊大、樂觀生活的緣由。”龔天倪老人談起入朝參戰的感受,激動地對記者說。

遠赴戰場 來不及告別鄉下母親

據龔天倪老人介紹,他的老家在湖南新化,1951年1月,初中畢業的他,被當時西北軍區某招乾乾部相中,入伍做了一名部隊的文化教員,並作爲幹部進行培養。

“入伍後的兩年,除了正常的軍事訓練外,我們會經常聽到入朝志願軍的消息,也曾想過自己所在的部隊會不會入朝參戰,直到1952年12月,想法終於現實。”老人說。

當時即將入朝的龔天倪,來不及告知遠在湖南鄉下的母親,只是將裝有自己物品的一個包裹,寄回了老家,便跟隨部隊匆匆入朝參戰。“直到一個月後,我在朝鮮收到姐姐的一封來信,那時,家裏人才知道我已入朝參戰。”龔天倪老人說。

據老人講,由於他所在部隊是最後一批參戰部隊,入朝後,戰爭場面已趨於平緩,部隊換防後,他所在的炮兵連堅守在一線坑道,等待命令,隨時作戰。“我們全連120多名官兵,喫喝拉撒睡全部在坑道解決,始終處於高度臨戰狀態,一有情況,隨時戰鬥。”老人說,“在坑道里一待就是2個多月,餓了胡亂往嘴裏塞些東西,困了倒頭就睡,不要說洗澡,2個多月臉都沒有洗過。”

1953年7月,隨着停戰協議的簽署,龔天倪老人所在部隊接到了撤出坑道陣地的命令。爲配合部隊後撤,龔天倪被留在陣地,執行大部隊回撤時的後續工作。“大部隊回撤後,我留在了朝鮮,跟隨所在部隊,參與朝鮮各方面建設。”老人說。

參與朝鮮戰後重建 深感兩國情誼

1956年,龔天倪在朝期間,在執行一次任務時,從馬上摔下,導致左臂骨折,後鑑定爲七級傷殘。直到現在,老人的左臂仍然伸展不開。即便如此,左臂骨折的龔天倪老人,仍繼續留在朝鮮,直到1958年,纔跟隨最後一批迴撤部隊,離開朝鮮。

由於龔天倪老人跟隨所在部隊參與了朝鮮戰後重建工作,走過朝鮮不少地方,對朝鮮人民的熱情非常感動。“由於朝鮮人民經歷過日本軍隊、美國聯軍等外軍的蹂躪,朝鮮人民對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非常青睞,他們說我們是世界上最好的一支部隊。”龔天倪老人有些激動地說。

老人曾親眼看到過,當坐在輪船上的志願軍撤離朝鮮椒島時,當地民衆爲了送別志願軍,當起錨的一聲汽笛響起,輪船徐徐離港時,祝福聲、哭喊聲,此起彼伏,甚至有人跳進水裏,跟隨輪船一同前行。在火車站送行的隊伍中,朝鮮人民將家中土特產、自制手絹等物品塞到志願軍手裏,每個送行場景都隆重熱烈,感天動地。“至今我還保存着一個小女孩送給我的一對銀戒指。”龔天倪老人隨手拿出那對銀戒指給記者看。

“在朝鮮的那段時間,最讓我難過的,是看到那成片的墳頭,那裏埋葬的都是些與我同齡的十幾、二十幾歲的志願軍戰士,年輕生命,埋骨異鄉,我的心非常沉痛。”老人眼眶有些溼潤地說。

作爲抗美援朝的親歷者,“抗美援朝是一場正義的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沒有懼怕美帝國主義的飛機大炮,並把他們趕出三八線,趕回了家。”龔天倪老人動情地說,“希望後來者們,能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腳踏實地,做好本職,爲國奉獻,祝願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文章關鍵詞:抗美援朝 70年 老兵 龔天倪 鴨綠江 責編:林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