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財經深度欄目《啓陽路4號》|出品

文|木青

“如今能夠看到很多國企在向淡馬錫模式轉變,即變成純粹的財務投資人,企業的經營讓混改企業去做,這其實也是大型國企的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10月20日在北大國發院“朗潤·格政”第147期活動上回答鳳凰網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

國務院國資委公佈的2020年前三季度中央企業經濟運行情況顯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央企業收入和效益同步實現正增長。第三季度中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7.8萬億,同比增長1.5%;其中,9月實現營業收入2.8萬億,同比增長4.3%,月度增速創今年最好水平。

姚洋表示,從數據來看,央企的恢復程度並沒有比整個經濟恢復速度更快;因此,國企也沒有很大的特殊性。

姚洋以 “中國經濟的遠景與老齡化、國企改革的挑戰”爲主題,對於中國未來發展30年的挑戰做了具體分析。

姚洋稱,挑戰有幾個方面。第一,老齡化挑戰巨大。挑戰主要不在於勞動力的供給方,因爲勞動力供給恐怕會被AI和自動化所替代,也不在需求方。第二,減排的壓力。姚洋個人判斷,未來5到10年間,中國經濟發展方向將發生巨大的變化,節能減排及可持續發展會提到一個非常高的高度。很多產業恐怕會消失掉,整個產業結構會發生重大變化,他建議企業做好這方面的準備。第三,國企改革方面。已經提出來三年國企的改革方案,新一輪的國企改革在推進。但能否通過三年的改革,形成所有制較爲穩定的結構,同樣也是挑戰。第四,金融領域,姚洋認爲這是改革最不徹底的領域之一。第五,最大的挑戰在國際環境方面。中國以什麼樣的姿態參與國際環境的重構,如何以積極的方式來參與新國際秩序的制定和維護,這也將是對我們的一個巨大挑戰。

北大國發院教授李力行認爲,國有企業在支持社會和經濟穩定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一些國內國外新形勢的出現,也面臨新的挑戰。

李力行表示,內部挑戰首先來源於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經濟增速放緩所帶來的形勢變化,導致對效率提升做出要求。其次,債務負擔沉重,尤其是考慮到地方政府的隱形債務之後,特別是那些以融資平臺公司的名義所借貸的債務之後,債務負擔的沉重會導致持續的還本付息的壓力。接着,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國有企業的行政壟斷、資源的佔有以及政策方面的優待,構成了對民營企業發展的障礙,有礙於創新與產業升級。

而針對外部挑戰,國有企業的國際併購以及其所承擔的產業政策職能,引發了整個社會的焦慮。當中國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樣的焦慮就變成了全世界共同的聲音。如何在逆全球化的進程當中發揮中國繼續進行全球化的倡議,這些都對國有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正是由於這些新的挑戰,我們應該着眼於中長期的改革。

針對以上挑戰,李力行提出政策建議。第一點,合理確定國有企業的定位和佈局。要明確戰略行業和戰略利益,建議通過負面清單的方式來予以確定。

第二點,國企民企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其包括國有企業在資金成本、土地獲取和營商環境的優勢,以及國有企業在承擔更多社會負擔之間的劣勢,這樣的優勢和劣勢應該抹平。

第三點,對於國有企業本身而言,應該優化對其資本管理與監督,例如成立專門的資產管理機構以及投資基金,以實現國有企業的財務回報。

展望疫後階段央企的發展方向,姚洋認爲,最近剛制定的三年的國企改革方案,還是值得期待的,以及如今推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是一個值得去追求的目標。目前來講,仍有很多技術性的問題需要解決。具體而言,民企參與國企混改後能否真正實現決策權,而不是說掏錢進去之後就失去了決策權,這不叫混改。

姚洋稱,如今能夠看到很多國企在向淡馬錫模式轉變,即變成純粹的財務投資人,企業的經營讓混改企業去做,這其實也是大型國企的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如果切切實實把這三年國企混改的目標實現,國企效率會進一步提高,並且國企對資源的佔用甚至浪費性使用的情況也會有所改善。

李力行認爲,國企應該有所爲,有所不爲。以前提出做大做強,現在加上了做優。短期的目標考覈似乎對國企形成了緊箍咒,使國企更加追求短期目標的實現。

但是放眼更長期,會發現國企在某些方面其實具有比較優勢。例如現在提的比較多的“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國企具有較強技術和人力資本儲備,所以有所爲,有所不爲。目前而言,在某種程度下既要關注改革,同時不能過分被短期目標驅使。應該更多着眼於長期改革以及技術難關攻克。國企擁有深厚積累,技術問題“卡脖子“的項目很大程度上將寄希望於國企發揮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