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研討評介《苗寨的故事》

—— 對時代重大主題的音樂迴響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陳薇

10月21日晚,大型交響敘事組歌《苗寨的故事》在長沙音樂廳首演。22日,湖南省文聯在長沙舉行了觀摩研討評介活動,來自省內外音樂界、評論界專業人士近40人蔘加。與會專家積極發表觀感,現場氣氛熱烈。

優秀,集“三聲”“三性”“三力”於一體

來自湖北省文聯的國家一級作曲黃中駿激動地說:“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我聆聽《苗寨的故事》的感受,我要說這一部作品是對時代重大主題的音樂迴響。”黃中駿認爲,對脫貧攻堅所蘊含時代主題的高度提煉,使這部作品展現出一幅鄉村振興、扶貧攻堅、脫貧致富、民族復興的歷史畫卷。

黃中駿坦言,他從這部組歌的17首歌曲中體悟到了不同的“情”:從《潔白的雲霧》中體悟到美麗苗寨的思古之幽情;從《石板小路彎又彎》中體悟到對於貧窮生活的顫顫悲情;從《千年苗鼓咚咚響》中體悟到不同時期基層民衆爲擺脫貧困而戰天鬥地的豪情;從《美麗的小阿妹》中體悟到脫貧致富進程中的甜甜愛情;從《桐子花開》中體悟到鄉村振興進程中的親情;從《鳥兒飛回來了》中體悟到人民羣衆廣開思路、聚力扶貧的熱情;從《快樂的花喜鵲》中體悟到扶貧開發給人民羣衆帶來的生活激情……

“一部作品最高的標準就是欣賞以後讓你的靈魂獲得幸福。要想獲得靈魂的幸福感必須要有苦難感。我相信,兩位作家在寫這部作品的時候肯定有苦難感,首先想到的是苗族人民的苦難,然後通過苦難昇華成一種幸福感。”星海音樂學院教授王少明說。

湖南省音協音樂文學學會副會長肖正民認爲,《苗寨的故事》的創作者金沙和孟勇爲湖南的詞曲作者作出了榜樣,他說:“現在很多年輕人寫的作品沒有湖南味,但是《苗寨的故事》就有濃濃的湖南湘西味。”

與會專家一致認爲,《苗寨的故事》是集“三聲” “三力” “三性”於一體的優秀作品,即歌聲不斷、掌聲不斷、叫好聲不斷,有感染力、有震撼力、有穿透力,有思想性、有藝術性、有觀賞性。

獨特,大量運用湘西苗族藝術元素

《苗寨的故事》作詞金沙、作曲孟勇介紹,這部作品在創作時大量運用了湘西苗族的藝術元素。與會專家對此也有高度評價,認爲湘西苗族音樂具有巨大藝術魅力和廣闊發展空間,表現在《苗寨的故事》中,就是在美學上有一種高度的統一性。

詞作者金沙說,創作伊始他就要求自己,一定要從湘西人民的生活細節出發。細品《苗寨的故事》這部作品中每首歌的歌詞,火塘、石板路、苗鼓、滿寨的桐子花、纏樹的老青藤、木板房、小阿妹、“啊嘎嘎炯嘎嘎”歡叫的花喜鵲等,都是極具湘西苗族特色的符號。

曲作者孟勇坦言一直在嘗試挖掘、融入更多湘西苗族音樂的元素。這部作品的音樂主題採用湘西花垣縣麻慄場苗族高腔演變出來的核心主題,同時運用苗族平腔、巴代音樂的特色音樂結構和節奏,讓音樂具有鮮明的湘西苗族風格與個性,同時又體現出強烈的時代特徵。

“這部作品的歌詞、標題都很有意思,圍着火塘唱苗歌,一下就把觀衆和苗寨的距離拉近了。”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餘三定認爲,《苗寨的故事》每一首歌詞都很好,像開頭寫道‘潔白的雲霧,好美’,琅琅上口,又通俗易懂。

湖南女子學院教授譚建光認爲,《苗寨的故事》之所以在音樂上取得成功,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孟勇緊緊抓住了苗族音樂裏面幾個非常鮮明的音調。一個是“唆唆”,一個是“咪唆哆”。這兩個音調貫穿作品始終,在美學上具有高度的統一性。

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音樂評論委員會副會長兼祕書長陸良民對於苗族特性音調的運用也印象深刻。“特性音調從開始貫穿到最後,令觀衆記憶很深,形成了一種鮮明的民族特色,這點非常好。”

現場,與會專家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大家的建議也將激勵湖南廣大文藝工作者在新的起點上,再進一步的沉澱、思考和創造,努力攀登新時代湖南文藝的新高峯。

(本文圖片均由通訊員 全朝暉 攝)

[責編:戴蓉]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