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一汽與奧迪宣佈將共同成立一家生產純電動汽車的新合資公司,爲中國汽車產業新一輪合資熱再添"一把火"。與之前"市場換技術"的合資模式不同,在這一輪"新合資"中,中國汽車企業不再只是扮演製造廠的角色,而是處在"技術對等"的合作位置,向"共贏合作"轉變,進入"新合資時代"。

"新合資"密集落地

2017年6月,江淮汽車與大衆汽車於德國柏林正式簽署協議,雙方共同成立一家股比各佔50%的合資企業,進行新能源汽車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並提供相關移動出行服務。

2018年7月,在中德兩國領導人的見證下,長城汽車與寶馬正式簽署合資經營合同,確定以50:50的合資形式成立光束汽車。今年6月20日,光束汽車工廠在江蘇省張家港市開始施工,整體項目按計劃順利推進。

2019年11月,豐田汽車與比亞迪就成立純電動車的研發公司簽訂合資協議,雙方各出資50%,新公司開展純電動車及平臺、零件的設計、研發等相關業務。而就在此前,比亞迪已與日本日野公司簽署了合資協議,成立一家新的公司來開發純電動商用車。新合資公司計劃於2021年在中國成立,比亞迪和日野集團各出資50%。

不僅是在整車領域,隨着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衆多國際汽車巨頭也開始與中國企業在動力電池、車用芯片等零部件領域開展深入合作。

2017年9月,國際變速箱巨頭採埃孚宣佈和北汽集團子公司海納川籌備成立電動汽車合資企業,爲中國市場生產電動汽車部件。10月,華域汽車公告稱與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製造商之一的麥格納簽署合資協議,共同開發電驅動系統。

今年5月底,大衆汽車參股了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國軒高科,佔總股本的26.47%,成爲國軒高科第一大股東。豐田汽車也和一汽、東風、北汽、廣汽等企業合資成立了"聯合燃料電池系統研發(北京)有限公司",主攻商用車燃料電池系統研發。

今年7月,奔馳公司宣佈,入股中國動力電池電芯製造商孚能科技有限公司,持有孚能科技約3%的股份。雙方將開展高新電芯技術的開發和產業化,通過提高能量密度、縮短充電時間來實現新能源汽車續駛里程的大幅提升。

之後不久,奔馳又與寧德時代宣佈深化在動力電池技術領域的合作。雙方將共同開發高新電池技術,支持梅賽德斯-奔馳車型陣容的大規模電動化。據悉,協議的內容涵蓋了各領域的動力電池技術,包括寧德時代爲奔馳乘用車產品提供電芯及模組,爲輕型商務車產品提供整體電池系統等。

隨着汽車業加速進入智能化時代,國際汽車芯片市場格局也被打破,中國自主芯片產業開始迎來發展機遇。今年5月,北汽集團旗下的北汽產投公司與Imagination集團合資成立北京核芯達科技有限公司。這也是第一家由中國國有整車企業與國際芯片巨頭合資成立的汽車芯片設計公司。

新能源成突破口

不同於在之前合資模式中只扮演製造廠的角色,中國汽車企業在這一輪"新合資"中有了更多的創新和突破。

在長城與寶馬的新合資公司中,長城在汽車研發、生產和銷售方面都有着一定的話語權。合資公司集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獨立的公司,將兼具長城與寶馬的優勢,而且還能夠充分迎合市場的需求,可以說這是一個具有開創性的新合資公司。

在江淮與大衆的合作中,江淮汽車打破了傳統的合資合作模式,雙方將充分利用各自的技術和商業優勢展開全面合作,共創一個全新的、國際化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共建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國際一流的新能源研發體系,並不斷拓展在移動出行、車輛互聯、大數據等新業務領域的合作。

在奔馳與孚能科技的合作中,孚能科技作爲供應商可參與到梅賽德斯-奔馳下一代新能源汽車產品的項目中,併成爲梅賽德斯-奔馳現有電芯供應商的固定核心成員之一,而孚能科技也將在德國建造一座動力電池電芯工廠。

專家認爲,在全球汽車市場持續低迷、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成爲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突破口。中國作爲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國和市場,更是受到全球汽車產業的關注。而中國企業在新能源、動力電池、智能化等方面取得的進展,也成爲衆多國際企業加速"新合資"的重要原因。

市場格局加速變化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9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52.4萬輛和256.5萬輛,環比分別增長19.1%和17.4%,同比分別增長14.1%和12.8%。汽車產銷已連續6個月呈現增長,其中銷量已連續5個月增速保持在1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3.6萬輛和13.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8.0%和67.7%,刷新了9月曆史紀錄。

中國巨大的市場無疑是吸引國際企業進入的一個最重要原因,而作爲在疫情影響下全球最先回暖的汽車市場,更強化了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在中國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的背景下,已經慢了一拍的衆多國際企業開始加速追趕。今年也成爲國際汽車品牌新能源產品密集落地中國的一年,包括奔馳、寶馬、大衆、豐田等的新能源汽車紛紛上市,尤其是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國際車展上,這一趨勢更加明顯。

業界認爲,新一輪合資潮背後的動因,其實是中國汽車品牌的集體崛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有率排名前列的車企已難覓外資身影,中國自主品牌佔據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主要份額。智能化、電動化等新興模式,也在中國市場獲得了比歐美成熟市場更大的成功,而中國車企在這些新領域佈局更早,對本土市場的瞭解也更深入。這些都成爲促成"新合資"的重要因素。

在這些新的投資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新能源、智能化等新科技成爲合作的重點,"新合資"整體的技術水平和質量不斷提升。除了生產企業外,越來越多的研發機構也開始成爲合資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外資在新能源領域的大規模進入,也將對現有的市場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在整車領域,預計未來兩三年內,合資新能源汽車產品將會集中發力,而隨着合資品牌新能源汽車產品的不斷豐富,原本自主品牌佔據絕對優勢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必將發生重大變化,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在新能源市場也會迎來新的競爭。

動力電池作爲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零部件,其產能一直是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因素。外資大舉進入動力電池領域,將會爲動力電池市場帶來巨大的增量。同時,汽車企業進入動力電池產業後,將掌握一定的供應鏈話語權,動力電池行業目前賣方市場的態勢將得到改變。而這對於推進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行業模塊化、標準化發展有着重要影響,新能源汽車行業也將迎來重大變局。

(以上內容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