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援建“掃把產業”,和田貧困村近百人增收

新京報訊(記者 徐美慧)作爲集中連片國家級深度貧困地區,和田地區羣衆就業技能缺乏,以產業促就業、以就業促脫貧、以脫貧促穩定是地區發展的重要抓手。

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介紹,截至2019年底,“十三五”期間北京援疆資金投入包含精準扶貧在內的就業及產業發展項目135個,支持資金26.9億元。資金重點支持工業園區及基礎配套、標準化廠房及農業設施大棚建設,以及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項目,共提供工作崗位5.47萬個,帶動脫貧人口13.57萬多人實現脫貧。

在北京對口支援下,近年來,部分地區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昔日‘要飯村’,今朝創業忙”

墨玉縣阿克薩拉依鄉烏尊艾日克村是鄉里最窮的村,曾經被稱作“要飯村”。

2018年11月,在駐村第一書記吾肉孜阿力·哈西哈爾巴依的鼓勵和幫助下,由該村農民黨員麥麥提敏·阿克牽頭,前期籌資20餘萬元創辦了阿克薩拉依鄉佳美掃把製作中心。

墨玉縣阿克薩拉依鄉烏尊艾日克村工作隊隊長王偉昌介紹,在掃把製作中心成立之前,當地村民僅靠種核桃、撿棉花爲生,掃把製作中心的成立,讓當地村民的生活逐漸富裕了起來。

“駐村第一書記此前的走訪中發現和田是沒有掃把廠的,而這個村有手工編織的習慣,這一產業很適合在這個村發展。”墨玉縣阿克薩拉依鄉黨委書記蔣鴻波介紹。經過簡單培訓後,村民便開始上崗製作掃把了。

據介紹,前期投入4條生產線,實現年產量35萬餘件。通過聯繫批發商、舉辦展銷會、巴紮上設立攤位、給各縣市鄉鎮商鋪直接供貨等方式,不斷拓展產品銷路,逐步形成較好的銷售體系。

2020年,北京市朝陽區投入援疆資金50萬元,用於掃把製作中心的建設。

爲提升產品質量,該廠組織工廠負責人專程赴其他規模級掃把廠觀摩學習,並改造升級村辦工廠設施,產品也從單一的高粱掃把發展到竹子掃把、芨芨草掃把、扁絲掃把及拖把等10餘種產品,日產2000多把規模,年銷售額已突破400萬元。同時,新引進的扁絲掃把生產設備,從原料的造粒到半成品拉絲,再到注塑生產各類生活用品,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鏈條。

蔣鴻波介紹,該中心目前已解決了村裏近百人的就近就地就業問題,該掃把中心目前已實現96人就業,其中貧困戶69人;員工月收入1500元以上,最高可達3800元。

“這個企業的成功,爲當地村民帶來了很大的信心,通過這一典型的帶動,村裏還相繼成立了11家企業,村民都成了老闆了。”蔣鴻波說,“真是昔日‘要飯村’,今朝創業忙。”

平谷大桃來到新疆甜度翻一倍

洛浦縣隸屬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土地是沙漠化的鹽鹼地。誰能想到,平谷大桃不僅成功“西遷”到這裏,甜度還更高了。“平谷大桃來到新疆種植,甜度翻了一倍。”洛浦縣“平洛大桃基地”負責人李廣富說。

李廣富所負責的北京“平谷大桃”洛浦基地位於洛浦縣洛浦鎮多魯吐格曼貝希村。2018年,結合“手拉手攜手奔小康”對口援疆工作倡議,該村積極引進北京平谷區平洛森濃有限公司,與其簽訂村集體土地承包合同發展桃產業。

據介紹,該項目以工代賑資金220萬元,配套產業園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洛浦平洛森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也主動作爲開展土地平整、排鹼渠建設、設施用房建設、桃園種植建設等工作,企業自投資金達到300餘萬元。

然而,平谷大桃的入疆路並沒有那麼容易。鹽鹼地的種植成活率非常低,如何應對這一問題成爲了非常大的困難。在平谷區帶來的桃管理專業技術團隊的不斷探索下,適應當地種植的“鹽鹼地種植法”終於被探索出來了。

平谷區果品辦公室植保科副科長、多魯鄉掛職黨委副書記張承胤介紹,在“鹽鹼地種植法”下,種植“平洛大桃”300餘畝,引進優質桃品種30餘個,在洛浦縣範圍內輻射帶動桃產業3000餘畝,平整開荒土地達400畝。

李廣富介紹,該項目由洛浦縣林草局牽頭,每株桃苗補助20元,共計26萬,每年按照26萬的8%給13戶貧困戶分紅,分紅期限爲10年,並積極帶動貧困戶就業,形成了“一季桃2000人”就業,助力貧困戶增收。目前,多魯吐格曼貝希村300餘戶村民已經每戶發放桃苗6株,並指導如何種植桃樹,力爭把桃產業作爲該村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

此外,北京市平谷區也通過獎補政策扶持“平洛大桃”項目健康發展,目前已發放人員補貼4萬元,土壤改良26萬元,設施用房補助28萬元,合計獎補額度58萬元,洛浦縣農業農村部門還大力支持發展大棚桃,爲示範基地建設10座設施桃種植溫室大棚投入專項資金150餘萬元。

帶動13.57萬餘人脫貧

作爲集中連片國家級深度貧困地區,和田地區羣衆就業技能缺乏,以產業促就業、以就業促脫貧、以脫貧促穩定是地區發展的重要抓手。

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介紹,截至2019年底,“十三五”期間北京援疆資金投入包含精準扶貧在內的就業及產業發展項目135個,支持資金26.9億元。資金重點支持工業園區及基礎配套、標準化廠房及農業設施大棚建設,以及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項目,共提供工作崗位5.47萬個,帶動13.57萬餘人實現脫貧。

在創新養殖模式方面,北京援疆團隊轉變傳統分散養殖方式,建設集中養殖基地,形成“政府統籌、企業主導、合作社和農戶參與”的新型養殖模式。

農業是和田的傳統產業,北京援疆項目重點落在農業產業鏈的上游加大支持力度,利用援疆資金實施“種子號”工程,在受援地各縣建設種羊、種鴿等繁殖基地,同步建立畜牧防疫體系,降低養殖經營風險。

爲發揮和田地區品種創新以及機制創新機制,2016年至2018年期間,北京投入1.1億元援疆資金,建設佔地面積1100畝的農業先導園,先後引進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中國農科院、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等5所農業科研院所的9個國內一流農業專家團隊,引入近30項農業先進技術和最新品種落戶園區。

在助推特色農副產品進京方面,北京以消費扶貧帶動當地羣衆增收,針對和田核桃、紅棗等產量大、品質好,但銷售渠道單一的問題,統籌多方資源,進一步擴大和田紅棗知名度,同時拓寬銷售渠道,推動和田特色農副產品進京,通過整合各類資源平臺與渠道,2019年線上線下實現銷售農副產品金額10億元。

在推動招商引資方面,政府團隊與市場化手段雙管齊下,“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利用政府資源不斷開拓招商渠道,前方援疆機構成立招商引資工作領導小組,班子成員和各縣市工作領隊分赴北京、河北、雲南、廣東、浙江、山東、江西等省市開展招商引資工作,2019年引進企業30餘家,極大解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就業。

在就業方面,北京援疆團隊加強職業培訓促進當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科學引導勞動力赴外地轉移就業。與此同時,還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國語培訓、婦女就業培訓及致富帶頭人培訓等,幫扶“一市三縣”1171個行政村54萬人開展國語培訓,對“十四師”婦女開展創業就業培訓,支持企業開展員工崗前培訓,圍繞當地產業需求實現就地就近就業。

此外,北京方面還積極對接疆內勞動密集型用工企業以及內地省市用工需求,支持農村富餘勞動力疆內、疆外轉移就業。同時支持受援地各縣市設立保潔、保安、綠化等公益性崗位,爲弱勞動力提供就業保障。

新京報記者 徐美慧 攝影記者 吳江

責任編輯:賈楠 SN24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