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鴨綠江畔硝煙瀰漫,千千萬萬來自全國各地的英雄兒女懷着保家衛國的堅定信念,勇赴戰場,書寫下伸張正義、捍衛和平的不朽史詩。

有的人捨生忘死,冒着槍林彈雨送信偵察;有的人浴血奮戰,與敵人面對面拼刺刀;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嚴冬,他們把土豆就着雪水喫……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之際,本報記者走進4位現居廈門的抗美援朝老兵家中,跟隨他們的講述,與他們一同重溫這場偉大勝利中刻骨銘心的瞬間。

康仲仁 偵察兵

穿過槍林彈雨送信

三八線上堅守觀察哨

康仲仁精神矍鑠,衣服上掛着軍功章。

▲康仲仁(原名康忠仁)的立功喜報。(本版報道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協助)

【名片】 康仲仁

原名康忠仁,1925年生,廈門市翔安區新店鎮垵山村人。1949年1月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參加過渡江戰役、舟山羣島戰役、抗美援朝戰爭等。1953年入朝作戰,榮立三等功兩次。

【聲音】 我的父母很早去世,唯一的弟弟也被人領養,我喫國家給的糧食,就要爲國家出力,哪怕是犧牲了也在所不辭。

參軍時的康仲仁

冒着槍林彈雨送信、潛入敵方區域偵察、堅守前線觀察哨……接受採訪時,今年95歲高齡的康仲仁精神矍鑠,衣服上掛滿了熠熠閃光的軍功章,每一枚勳章彷彿都在訴說着這位老兵光輝的戎馬歲月。

敵人炮打得太猛 戰壕被夷爲平地

“剛到朝鮮戰場時,我有些不高興,因爲偵察兵出身的我,竟被派去挖坑道。”被問到入朝的心情時,康仲仁這樣告訴記者。不過很快,他等來了第一個偵察任務:送信到前沿哨所。

那時,敵軍盤踞在海拔較高的無雲山上,而康仲仁所在的部隊駐紮在地勢較低處,送信相當於在敵軍眼皮底下活動,但康仲仁毫不猶豫地接下任務。

一路危險重重,他很快被敵軍發現了。

“一發炮彈猛砸了過來,我趕緊趴下,待菸灰消散,爬起來再接着跑。”康仲仁說,他巧妙閃避了敵軍的三次炮擊,把信件送到了目的地。回程路上,炮打得太猛,戰壕都被夷爲平地,幸好,他依然尋到正確的方向,回到部隊。

後來,康仲仁又帶領幾名戰士一起潛入敵方區域,偵察情報。“敵軍圍起了鐵絲網,上面掛滿了子彈殼和罐頭盒,我們一不小心碰到,子彈殼和罐頭盒叮噹作響,敵軍立即察覺到動靜。”康仲仁回憶,隨之而來的就是一通狂轟濫炸,同伴拉着他準備趕緊往回撤,他冷靜判斷:當下天正亮,跑起來很容易被發現,而且敵方區域樹多,更好隱蔽。於是他和同伴在敵方一側等了一天,待到天黑再撤退,安全返回。

因這兩次任務的完成,康仲仁榮獲三等功。

大部隊後撤 他留在前線觀察哨

康仲仁曾被派駐在三八線附近作戰,對敵我之間的拉鋸戰體會更深。他回憶,在一次戰鬥中,我方搶抓先機,突然開啓猛烈轟炸,打得敵方措手不及。“戰場上有時拼的就是時機,每一次勝利對我們都很重要。”康仲仁說。

在抗美援朝戰爭進入尾聲時,雙方在三八線兩邊各退後數公里,並設置了觀察哨,康仲仁成爲在觀察哨站崗的其中一人。“我沒有隨大部隊馬上撤退,而是留下來了。當時我想,我就一個人,沒什麼牽掛。”康仲仁說,那時他和戰友主要負責觀察敵軍的撤退情況,每小時都要向上級領導彙報一次,事無鉅細。

正因爲站好了這最後一班崗,康仲仁再立三等功。

史繼先 戰地匯款員

穿梭前線爲戰友匯款

左膝至今留着彈片

史繼先在廈門安享晚年。

【名片】 史繼先

1928年生於山東省招遠縣(現爲招遠市)羅山鄉史家村,1947年3月入伍,1953年7月隨炮十三團入朝作戰,1955年回國。他曾先後參加過渡江戰役、舟山羣島戰役、炮擊金門等戰鬥,榮立三等功5次、四等功3次,1988年離休。

【聲音】 以前我們用肩扛的迫擊炮和用車拉的榴彈炮戰鬥,現在閱兵式上我們都有火箭軍了,部隊的發展和國家的建設真是日新月異,我希望晚輩們能珍惜如今的好時光,好好工作,讓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史繼先(右一)與戰友合影。

1953年,飛機在頭上盤旋,炮彈在身邊落下,史繼先拽緊一個掛在身上的包裹,全神貫注往目的地趕去,包裹裏是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一份份駐地戰友的錢和家書。他,正是一名戰地匯款員。

時光流轉,如今被問起抗美援朝時的任務,史繼先依然挺直腰板,乾脆利落地回應道:“我是匯款員!”這彷彿是一個老兵對命令分毫不差地應聲喊“到”,時隔近70年,這個身份,連同那使命必達的強大信念已深深印刻在他的身體裏。

做戰地匯款員3年

從沒丟過一分錢

史繼先回憶,在抗美援朝戰場,每月發放的津貼費是人民幣,而人民幣在朝鮮不能流通,戰士們行軍打仗、站崗放哨時又不方便攜帶,他便成爲一名戰地匯款員,承擔起爲整團上千戰友匯款的任務,有時跟着錢一起交到他手上的還有家書。

每月史繼先往返於鴨綠江兩岸一次,統一寄出。每次匯款,他得先從深山溝裏的駐地出發,步行數小時,翻過好幾個山頭,趕到火車站點,再乘火車到安東,再轉乘火車到瀋陽。進了郵局,他挨個填寫匯票,把錢款、家書一一清點後寄出。“戰友們都很信任我,我也沒有辜負他們的信任,做戰地匯款員3年,我從來沒有丟過一分錢。”史繼先說。

匯款途中,史繼先會攜帶槍保護自己,面對如雨的炮火,他抱緊包裹,再艱難也只能一人應戰。他記得,路途最不順的時候,整個匯款過程耗時14天。現在他的左腿膝蓋處還留着一個彈片,而他已經不記得被炸傷時的具體細節。

冒着被炸的危險

救下三名朝鮮孩子

敵軍一輪輪的轟炸把山都打禿了,朝鮮的村子裏妻離子散、千瘡百孔的場景讓史繼先和戰友們很同情。他在擔任匯款員之餘,還負責宣傳慰問工作。“我們去慰問失去家人的老人,也和朝鮮老百姓一起編排節目。”史繼先說。

共同戰鬥,共同生活,讓史繼先和朝鮮老百姓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有一回,三個朝鮮孩子在空曠區域玩耍,沒想到炮彈說來就來。眼看孩子們就在敵人的射程內,史繼先顧不上自己的安危,衝過去攬住孩子們就跑。見孩子們毫髮無傷,孩子們的父母都非常感謝史繼先,還爲他和孩子們合影留念,並在照片的背後留言。

鄭登勇 高射炮部隊參戰人員

數十門高射炮齊發

美軍偵察機被擊落

鄭登勇翻看老照片,講述抗美援朝時的故事。

【名片】 鄭登勇

1933年生於福建南安,1951年進入炮兵技術學校高射炮系學習,同時參軍入伍。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高射炮75師對前線官兵進行技術培訓,1954年回國。1993年從原上海航道局航標測量處廈門航標區(現交通運輸部東海航海保障中心廈門航標處)退休。

【聲音】 我們當時根本顧不上害怕,一心要打勝仗,要向黃繼光學習,趕跑欺負我們的豺狼虎豹,保衛國家、人民。

“抗擊美帝,支持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當美軍把戰火蔓延至鴨綠江邊時,全國各地掀起一輪輪動員宣傳,一聲聲響亮的口號撞擊着年輕學子們澎湃的心,鄭登勇瞞着下南洋的父親入伍,毅然北上。

回望當年,住在松柏一小區安享晚年的鄭登勇展現出老一輩革命者的樂觀主義精神,他唱着老歌,講述起參軍、抗美援朝的一幕幕場景,那些催人奮進的歌詞告訴人們,時光荏苒,但爲國獻身的精神永在。

從村裏參軍時

鄉親敲鑼打鼓歡送

“當祖國需要的時候,我們馬上拿起槍,跨過鴨綠江,衛國保家鄉……” “全國軍民團結緊,築起萬里鐵壁銅牆……”被問起爲什麼參軍時,鄭登勇脫口唱起一首首70年前傳唱於大街小巷的歌曲。

他說,那時愛國熱情高漲,熱血青年紛紛報名參軍,經過層層選拔,他成爲村裏唯一合格者。歡送時的陣仗很大,鄉親們敲鑼打鼓將他送到縣裏。到福州集合時,時任省委領導專程來與戰士們一一握手送別。

從福州出發到南平,再坐車到上饒,隨後乘火車到鎮江,鄭登勇輾轉數月,抵達位於北京的軍校,學習高射炮相關知識。1953年,他和高射炮系的百餘名同學一同前往朝鮮。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鄭登勇又唱起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他提到,當他和同學在安東(現丹東)下火車時,看到的是被轟炸過的慘狀。“敵人的魔爪已經伸過鴨綠江。”鄭登勇說,這些景象更堅定了他上前線的決心,“脣亡齒寒,必須要打勝仗,把敵人擋在國門之外,否則我們可能就要當亡國奴!”

教戰士打高射炮

讓每顆炮彈都用在刀刃上

在朝鮮,鄭登勇和同學們教授前線戰士使用和維修高射炮,並協助開展技術檢查、排除故障等工作。“那時物資裝備緊缺,我們都說,一顆炮彈相當於一箇中農的資產,得把每顆炮彈都用在刀刃上。”鄭登勇介紹。

一次作戰時,在鄭登勇和其他同學的協作下,數十門高射炮齊發,天空瞬間成了一片火海,一架盤旋在上千米高空的美軍偵察機被擊落。“聽說打中了一架敵機,我們都非常激動,歡呼了起來!”鄭登勇說,當時美軍認爲我們的裝備技術不夠先進,飛機常常以低空盤旋模式近距離挑釁,有時甚至是從頭頂掠過。這一擊有力挫傷了美軍的囂張氣焰,讓他們不敢再如此猖狂。

黃潮海 偵察兵

天太冷槍彈失靈

拼刺刀以一敵三

93歲老兵黃潮海仍清晰記得抗美援朝經歷。

【名片】 黃潮海

1927年生於臺灣,1948年入伍,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榮獲四等功兩次,1953年從朝鮮回國,1954年退伍,1982年離休。

【聲音】 國家不富強,人民的生活不會幸福,誰要是來侵犯我們的國土,就是我們的敵人,我們就和他們拼了。

當兵時的黃潮海

▲黃潮海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證明。

“要勇敢,跟敵人拼了”“槍打不了,就拼刺刀”……回憶起抗美援朝的戰鬥場景,93歲老兵黃潮海忽然提高嗓音,雙手一前一後作握槍姿勢,眼神堅定。憑藉過人的膽識和能力,抗美援朝期間,黃潮海曾被派往日本數日,完成偵察任務。

與敵人拼刺刀

腰間至今留着傷疤

黃潮海出生於臺灣,後隨父母來廈門。年少時,他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被解救後成爲解放軍的一員。1950年9月,他所在的部隊坐火車抵達瀋陽,集中訓練一個月,後從安東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

在朝鮮戰場上,黃潮海一度擔任警衛部門的班長,槍法嫺熟。“那時我腰間掛着左輪槍,同時揹着木殼槍。而作爲戰士,我們一般都要會用輕機關槍和步槍,有時要用上衝鋒槍。”黃潮海一邊回憶,一邊激動地比畫着不同槍的不同尺寸和不同射擊方式。

當時,日本兵在美軍的要求下參加朝鮮戰爭,黃潮海就曾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遇到三個日本兵突襲圍攻。“那年冬天太冷了,有零下四十攝氏度,槍裏的子彈根本打不出來。”黃潮海說,當時他只好用刺刀跟日本兵戰鬥,以一敵三,他傷得鮮血淋漓,仍想堅持戰鬥。最後是戰友把他扛下了戰場。“越是到這種時候,越不能害怕,就是要跟敵人拼!”說着,老人家撩起衣服——他的腰間至今還留着當年的傷疤。

會說日語

扮遊客偵察敵情

由於曾在臺灣生活,黃潮海會說日語和閩南話,並在入朝前當過偵察兵,黃潮海在抗美援朝期間受指派前往日本偵察。

黃潮海回憶,當時他喬裝成遊客,坐船進入日本。

“當年敵軍的軍事力量很強,而現在,我們國家的軍事力量有了很大提升。”黃潮海感慨地說,強大的國家是每個小家堅強的後盾,國力蒸蒸日上,老百姓纔能有今天這樣和平安穩的日子。 (廈門日報記者林路然 見習記者楊霞瑜 通訊員 牟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