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9年,秦國對趙國發動了最後的進攻。

秦國的進攻分爲兩路,一路是由名將王翦率領,從上郡太原東進井陘關,隨後南下劍指邯鄲的後背鉅鹿要塞。

而另外一路則是由名將楊端和率領,從河內前進,從北面正面進攻邯鄲。

秦國兵分兩路對趙國的邯鄲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經過了長平之戰後,趙國實際上已經國力衰微,早已非昔日的戰國豪強,但由於此前邯鄲之戰的敗北伏筆,已經困獸猶鬥之風險,秦國在圍困邯鄲後並沒有着急發動全面進攻。

於是格局變成了趙牧所率領的趙國邊軍在北線戰場與王翦所率領秦軍進行了長期的對峙,但此時的秦國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從而爲了避免強攻徒增傷亡,以後爲後面的四場滅國之戰規避風險,秦軍南北壓制着邯鄲的防線,沒有輕易強攻。

李牧在趙國國內被奉爲戰神,李牧的確驍勇善戰,這是肯定的。但此時李牧這個戰神對於秦國而言並不重要,因爲秦國在發動滅趙之戰之前,早已經找到了如何解決李牧的方法。

早在發動滅趙之戰之前,秦國就以姚賈之策,大肆派出間諜,潛伏在了趙國國內。

這位姚賈有多厲害呢?可以說他就是春秋戰國的間諜之王。

在戰事沒有開始之前,姚賈就代表秦國和趙國的諸多官員、將領甚至王室成員建立了心照不宣的同盟關係。比如趙國的丞相郭開,就是趙國朝堂之上半公開的親秦勢力。

也就是說,當秦趙之戰打響之時,趙國的朝堂之上,有一半的“秦人”當家作主,甚至已經威脅到了趙國國君的君權。

這相當的糟糕。

當這種局面形成之後,在開戰不久,秦國立馬讓這些趙國的親秦勢展開了一場針對李牧的輿論戰。

衆所周知,李牧此前對秦取得了兩場重大勝利,戰爭的結果把李牧推向了戰神的地位。這樣地位是趙國瀕臨亡國時爆發出來的求生意念。

李牧的確能打仗,但卻沒有真正的能力帶領此時已經瀕臨亡國的趙國力挽狂瀾,趙國此時的國力已經沒有了支撐李牧力挽狂瀾的條件。

可是當趙國人人都認爲只要李牧領軍,勝利是理所當然的情況下,這個勝利一旦遲遲不來,隨後爆發出來就是猜忌和不信任。

趙人都在想,此前李牧對秦如此輕易就取得了勝利,而這一次爲何沒有能夠聽到勝利的號角?

當這種情況出現之後,再加上各種針對李牧的輿論爆發,甚至大街小巷都在流傳着李牧已經和秦國暗中勾結的童謠。

一下子便讓李牧這位戰神逼入了死路,後來的事情如歷史書上講的那般,李牧沒有能夠死在他渴望戰死的戰場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陷害之中。

李牧之死其實並不奇怪,甚至非常符合趙國的發展邏輯,在秦趙之戰前,趙國11代君主經歷了大大小小數十次政變、軍變。

比如我們熟悉的趙武靈王,如此英明神武的君主卻被活活餓死在了行宮,相當悽慘。

正是因爲有着這樣的政變、兵變傳統,從而趙王非常不信任手下的大臣和武將,哪怕是到了這種國戰境地,趙王依舊想的是先安內再攘外,於是一代戰神就這樣被自己人給害死了。

當主帥被殺,前線的將士自然軍心渙散,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當李牧被殺之後,王翦於公元前228年3月對趙國發動了最後的進攻,幾乎沒有廢太大的力氣便擊垮了趙軍。

當時趙軍的主帥叫做趙蔥, 直接被王翦給斬殺了,此後在該年11月王翦攻破邯鄲,趙國自此宣佈滅亡。

很多人或許會說,李牧不死趙國不亡,可是李牧雖然厲害,但僅憑其一人帶着本來就已經垂垂老矣的趙國想要實現力挽狂瀾,這也是不現實的。

如後世的楚漢之爭一樣,韓信再厲害也得仰仗劉邦強大的團隊,沒有劉邦強大的團隊力量作支撐,韓信如何能圍困項羽,逼得項羽在烏江自刎。

所以李牧於趙國,充其量只能減緩趙國滅亡的時間,但卻改變不了秦滅趙的結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