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有許多歷史文化古城,如北京、西安、南京、洛陽、開封等,它們之所以聞名於世,多爲古代帝王在此建都,經過千百年來的文化沉澱,如今已經成爲了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寶貴的財富。

但是,同爲歷史古城,它們的歷史風貌、文化底蘊還是大不相同的。現代人要讀懂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一是通過建築、考古來探尋,二是通過翻閱歷史史料來查閱了。而北京似乎在所有的古城裏顯得格外特殊,那就是它獨特的“衚衕文化”。

衚衕是北京特有的一種古老的城市小巷,大多形成於13世紀的元朝,原爲蒙古語,即小街巷。後經無、明、清不斷發展和規範,纔有瞭如今的面貌。

因爲那時的都城修建規劃非常嚴格,因此,北京的衚衕不同於其它古城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特別直;另一個特點,北京的衚衕數量特別多,真是數也數不盡,有句俗話不是這麼說嗎:"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賽牛毛"。

有人說,北京的歷史在衚衕裏。其實這話一點也不誇張,因爲,每條衚衕名字的背後都會有一段往事、一個名人。你如果將北京所有衚衕名字背後的故事弄清楚了,北京的歷史也就清楚了。

但是,如今的名字卻並非原來的名字,大約是北京人好面,有些被後世改得面目全非,要了解還真的費很大的勁了。

如,大柵欄本是明代爲宵禁和防盜,在此設了柵欄而命名,可後來北京人非要叫“大柵欄(Dàshílànr)”;還有,如今最爲繁華的珠市口,在元代由於此處是交易生豬的集市,本來叫作豬市口,到清代後期,北京人又嫌不雅,改成了珠市口。

北京的衚衕

大概北京人不但好面,還喜歡跟風吧。還有像朱葦箔衚衕,原來就叫豬尾巴衚衕;官豬圈改名官書院衚衕;豬營改名珠營衚衕;母豬改名梅竹衚衕;小豬圈改名小珠簾衚衕;豬毛改名朱茅衚衕。如此不勝枚舉,名字倒是好聽了,但沒有了文化氣息。

今天我們單說一下珠市口衚衕,這裏卻有一樁趣事。

珠市口位於北京前門外,舊時這裏是外城最熱鬧的地方之一,由於它正好處於南北中軸線與東西珠市口大街交叉處,人來車往,十分繁華,如今這裏也是北京最重要的商業區。

珠市口舊貌

最早在元代,這裏是生豬的交易市場而稱"豬市口"。到了清代,爲了雅化這兒的地名,故把豬市口改爲"珠市口"。別看這個名字非常土氣,在清乾隆年間,這裏卻住着一位大名人、大才子,他就是紀曉嵐。傳說乾隆曾出一對,正是因爲這個不雅的名字,纔給紀曉嵐解了圍。

傳說有一次,乾隆皇帝和他打趣對對子。乾隆指着桌子上的兩盤豆子,出了句"兩碟豆"命紀曉嵐對下句。紀曉崗不假思索地對"一甌油"。乾隆隨即改口說:"我說的是'兩蝶鬥',兩隻蝴蝶在一起爭鬥。"紀曉嵐機敏地說:"我對的是'一鷗遊',一隻鷗鳥在水中游。"

乾隆皇帝

乾隆見難不住紀曉嵐,便開始耍賴,來了個絕的。他蹺起自己的腳,要紀曉嵐以他的腳爲題,說出一個字,這個字既不能出現"腳丫子"等字眼,又要暗含他皇帝的身份。

這明擺着是在刁難人,紀曉嵐一時給難住了。怎麼對?

紀曉嵐思考半天,忽然想到了自己住的這條衚衕。這衚衕的名字不是叫"豬市口"嗎?豬在古代也是有地龍的說法,如劉邦給漢帝取名叫劉彘,就是因爲他夢到了豬,認爲吉利。而且,豬的腳也稱"蹄","蹄"由"足"和"帝"組成,這不正是皇帝的腳嗎?

於是,他微微一笑,便將這個"蹄"字脫口而出。可乾隆一聽卻勃然大怒:好你個紀曉嵐,竟然將朕的龍足與豬蹄相提並論,這不是在侮辱皇上嗎?

紀曉嵐慌忙跪地,如上上述進行解釋。乾隆馬上又是龍顏大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