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羊城金秋、稻穀飄香,10月23日,在廣州城西的地標建築“廣州圓”大廈下舉行了一場生態農田水稻收割的開鐮儀式。在廣州圓生態農田試驗區,水稻已經結出了沉甸甸的稻穗,與傳統種在地裏的水稻不同,這裏的水稻種在一個個PVC種植鬥裏。專家表示,利用種植鬥進行規範化種植最大優點就是省地,房前屋後、甚至陽臺都可以種,不僅可以種植水稻,還適用於很多農作物。

“廣州圓”下有生態農田 用小箱子種水稻

廣州圓旁的空地現在成了生態農田試驗區,種植在一個個白色小箱子裏的水稻沉甸甸地彎着腰,幾百平方米的試驗區全部搭上了綠網,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綠網是爲了防鳥的,自從水稻抽穗以來,每天都有五六十隻鳥來喫稻穗。”現場水稻收割工作忙碌進行,禾鐮揮舞,僅一會功夫,割稻、脫粒、揚場、稻穀入袋等採收程序便全部完成。

這個都市裏的生態農田最大的“祕訣”就是一個個白色小箱子,這是一種PVC種植鬥,箱體具備無毒、無味、阻燃、防潮、耐酸鹼、強度與韌性高等特性。廣東農科院資環所土壤與肥料研究室主任唐拴虎告訴記者:“我國土地資源非常有限,未來農業最有前景的發展方式就是利用房前屋後、閒置小空間,甚至沙漠、礦山、戈壁、荒野、灘塗等進行種植,而這種PVC種植鬥最大優勢就是抗菌,與木頭、泡沫箱等相比,不會發黴、腐爛等。也非常適合市民在陽臺種植花草、蔬菜等。”

鴻達興業董事長、廣東地球土壤研究院院長周奕豐則表示,與傳統種植不同,生態農田是將可移動栽培技術“無縫植入”至農業種植的一種新模式,將農業和固定土地分離,真正意義上實現便捷式農業。

可種植品種多還將試種冬小麥、馬鈴薯

唐拴虎還透露,南方水稻耕種,一般需要育秧、插秧等繁複的流程,廣東水稻正常生長週期在120天到130天。本次生態農田試驗區採用水稻直播技術,只需在疏鬆泥土後,將種子均勻播撒在泥土面上,可省下育秧、返青等環節,只需要108天左右就可以收割。土壤專家萬洪福則表示,這塊試驗區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進行了土壤改良的實驗,“廣東酸性土壤多,種植水稻產量低。這次生態試驗田中有不少區域都加入了土壤調理劑,現在看水稻產量都非常不錯。”

據悉,試驗區採集國內典型的障礙性土壤,涵蓋酸性土、沙質土、重金屬超標等土壤,並根據土壤不同性質,使用土壤調理劑進行改良,通過補充作物生長所需的鈣、鎂、硅等微量元素,活化土壤提升土壤肥力地力,爲作物生長提供更友好的生長環境,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

記者在生態農田試驗區也看到,除了水稻外還種植有小青菜、秋葵等,也都長勢喜人。周奕豐則透露,公司2015成立了廣東地球土壤研究院,專注於土壤改良產業多年,近5年來已測量2萬多份樣本,做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今年7月,研究院開始進行生態農田實驗,接下來將會嘗試更多的方式,如試種冬小麥、馬鈴薯、“北育南種”等模式。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娟、蘇韻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