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大多是像秦二世、隋煬帝這樣的暴虐之君,還有宋徽宗、李煜這類搞藝術可以,治國能力低下的君主,但崇禎與胡亥、隋煬帝、宋徽宗等人全然不同,他能力出衆,剛當上皇帝后,就除掉了禍國殃民的權閹魏忠賢,還兢兢業業治理國家,但是大明卻在他手中亡了。

天啓皇帝時期,雖然大明依舊內憂外患,局勢堪憂,但是大明還沒有亡國之象,而崇禎接手大明後,大明是江河日下,很快呈現出了敗亡之象,最終在崇禎手中,大明被李自成所滅。不少人認爲,大明的滅亡與崇禎殺掉魏忠賢有關,假如他不殺魏忠賢,大明亡不了,這是爲何?

明朝時期,是個宦官比較嚴重的朝代,出現了好幾個權閹,如汪直、王振、劉瑾、魏忠賢等,但是這些權閹,權勢雖然大,卻和唐朝的宦官有很大不同,唐朝末期,宦官權勢大到可以廢立皇帝,而明朝時期,不論宦官權勢如何滔天,但是皇帝想要除掉他們,都可以輕易地將他們除掉。

由此可見,明朝權宦的權勢雖大,但都是皇帝給的,只要皇帝不滿意他們,隨時可以將他們的權勢奪去,這些權閹的結局也就悲慘了,不是被皇帝棄用,就是被皇帝殺掉。如天啓皇帝時期,權傾一時的權閹魏忠賢,就被剛當上皇帝的崇禎給除掉了,劉瑾、汪直等人的結局也很差。

明朝皇帝爲何要扶持這些禍國殃民的權閹呢?這與明朝的文官集團有關,明朝的文官集團地位很高,朱元璋廢掉丞相後,這讓明朝的普通文官的地位有所提升。同時,明朝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文官制度,這讓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國家機構依然能穩定運行,但也意味着,文官集團的權力較大,他們可以起到制衡皇權的作用,讓皇帝不能爲所欲爲,但同時也讓皇帝厭煩。

萬曆時期,他想改立太子,但因文官的反對,讓他難以改立。因此,萬曆賭氣二十多年不上朝,而大臣也不急,和萬曆一直耗着。由於文官數量龐大,皇帝一人難以招架,所以皇帝就會找劉瑾、汪直這樣的權閹,或者張居正、嚴嵩這樣強勢的首輔,幫助自己對抗文官集團,自己則躲在後面玩平衡,這既讓自己能夠避免文官的攻擊,還能夠掌控全局,讓朝堂和國家穩定。

天啓皇帝時期,他爲了對抗已經成氣候的東林黨人,扶持了魏忠賢。魏忠賢崛起後,沒少打壓東林黨人,不過東林黨人中,有不少經驗豐富、能幹的大臣,遭以魏忠賢爲首的宦官集團的陷害,被殺或被迫遠離了朝堂,這導致朝堂缺少能臣,國家的治理水平不斷下降,使明朝逐漸衰落。

崇禎當上皇帝后,由於他不需要魏忠賢幫助自己處理國事。同時,魏忠賢所作的一切,也讓崇禎對他無比痛恨,所以他當上皇帝后,在東林黨人的幫助下,除掉了魏忠賢。然後他開始重用東林黨人,但是隨後,崇禎就發現情況不對勁,東林黨人不斷打壓異己,讓朝中黨爭不斷。

沒有了魏忠賢,皇帝和文臣之間沒有了緩衝,文官集團爲了爭奪話語權,和皇帝之間的鬥爭也開始了,再加上文臣之間的黨爭,讓朝堂陷入了扯皮、爭吵之中,事事都以黨派利益爲主,不爲國家利益着想,這牽扯了崇禎大部分精力。

崇禎很快厭煩了東林黨人,他開始扶持其他派系的文臣和宦官,來制衡東林黨人,但策略的轉變,又讓朝堂陷入了無休止的黨爭之中。同時,還因大臣之間的陷害,導致不少文臣被殺,或被迫離開了朝堂,這讓崇禎手下經驗豐富、能幹的大臣日漸稀少。儘管崇禎很勤奮,但是朝中關鍵崗位缺少能幹的、有經驗的大臣,這讓國家的治理變得越來越糟糕,很多政策難以施行。

朝堂內鬥不斷,也不可避免地牽扯到了邊疆,將領也牽扯進了朝臣之間的鬥爭,名將袁崇煥的被殺,背後有黨爭的影子。

崇禎的馭人能力欠缺,他駕馭不了文官,再加上崇禎魄力不足,在李自成逼近國都之際,他想遷都,但大臣意見不統一,有人支持遷都,有人反對遷都,而崇禎缺少一言定調的魄力,不願提出遷都,最終在大臣喋喋不休的爭吵,或者沉默中,他們錯過了遷都機會,也導致了大明的滅亡。

崇禎不殺魏忠賢,就有人幫助他壓制文官集團,朝中的勢力平衡不會被打破,但魏忠賢陷害朝臣的做法,依然會讓崇禎不斷的失去能幹的大臣。魏忠賢能力一般,無法幫助崇禎解決黨爭問題,以及農民起義軍,財政枯竭和關外的大清等問題,所以崇禎不殺魏忠賢,也拯救不了大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