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滅亡,南渡的東晉偏安一隅,北方則陷入了十六國紛爭當中,直到苻堅的出現才基本終結了這一亂局。但苻堅被謀殺“創業過半而中道崩殂”,於是形成了南北朝的局面。

自東晉滅亡後,替代它的依次是宋齊梁陳,北朝替代苻堅的,則是北魏、北齊、西魏和北周。其中北朝第一個王朝北魏的皇帝很多,對後世的影響力很大,咱們要聊的,就是北魏最關鍵的從開國到一統北方的前三代皇帝,他們分別是拓跋珪、拓跋嗣和拓跋燾。

當初苻堅滅鮮卑人的代國之後,把一個小孩放在了家中寄養,他就是拓跋珪。後來他的母親帶着他投靠了匈奴的一個部落,公元386年,年僅十五歲的拓跋珪趁亂復國,但不再稱代國,而改名爲魏國,歷史上的魏國有很多,列國時期的那個最早,後來的爲了區分都得加一個前綴,曹家那個叫曹魏、北朝這個叫北魏。

經過拓跋珪的一系列改革,小小的北魏終於在西北站住了腳跟。改革的宗旨就是向中原學習,由此拓跋珪把鮮卑族從奴隸制社會帶入到了封建社會。內部穩定之後開始向外擴張,拓跋珪先對其周邊的其他少數民族展開行動,沒了後顧之憂便開始逐鹿中原。

當時北方最大的兩個政權分別是後燕和後秦,經過兩次會戰,拓跋珪取得巨大勝利,遷都今天的山西大同,當時叫平城,爲他的後世子孫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這一切行動拓跋珪只用了十二年,也就是說當時他才二十七歲,如果按這個進度統一北方近在咫尺。但遷都之後拓跋珪就停止了前進的腳步,轉入了“心滿意足”狀態。開始安於享樂、沉迷於酒色之中,當自信到自戀的程度時便開始剛愎自用,直到他39歲那年,被他的次子拓跋紹弒殺。

接下來即位的是拓跋珪的長子拓跋嗣,因爲在弒君事件發生後他第一時間誅殺了弟弟。拓跋嗣最大的作爲是發起了整個南北朝第一次南北大戰,戰後北魏領土增加了青州、兗州和豫州,華北平原基本收入囊中。但拓跋嗣又是一個類似苻堅那樣的人物,有雄才大略之風卻英年早逝,當然他不是像苻堅那樣被人害死,而是自己常年征戰勞累致死。

北魏一朝最大的特點,就是前三個皇帝能分別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拓跋珪建立北魏、打下基礎;拓跋嗣南征北戰、承前啓後;接下來就該完成北方一統的拓跋燾登場了。對於這種人物史書記載的一般比較玄乎,比如其年少就有如何如何志向和事蹟之類的,咱們不必糾結於此,只需要知道他是一個特別能征善戰的北魏皇帝即可。

拓跋燾在位期間北征柔然、南征劉宋,像北燕、北涼這樣諸多割據政權紛紛滅於他手。統一北方確實讓其揚名,但他最大的功績還是在治理北魏內政上,可以說如果讓你來設定一個明君身上該有的關鍵詞,他基本上都具備。

首先宏觀層面大亂之後他選擇休養生息,微觀層面他能親自到民間去體察疾苦,爲了選賢任能他大量啓用漢族文人,漢文化也就開始越來越深的影響到他本人。拓跋燾開始崇尚儒家思想,致力於推動鮮卑族的漢化過程。在文化方面他積極推行楷字,這一點非常重要,以前讀書是世家大族獨享的特權,這個特權不是什麼明文規定的,而是百姓不識字無法讀書。世族中那些歷史上出類拔萃的大家發展出了好多種字體,使得"連筆類"的書法更難以被常人所識。推行楷字從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一些農耕以外有閒餘精力的富農識文斷字,士人們爲了迎合這一推廣,書法也開始着用圍繞楷字做文章,魏碑正是從這裏起步。

拓跋燾還有一項重大開創是在司法層面的,即死刑復奏制。以前出現罪大惡極需判死刑的囚犯,地方官員是可以直接行刑的,但如果在死刑方面出現冤假錯案,當事人是要付出生命代價的。所以從拓跋燾開始,規定凡是死刑案均需奏明皇帝,確定卷宗無疑點無需發回重審,御批後方可行刑。這種制度除了對嫌犯的處置更加公正穩妥以外,司法大權生殺予奪中,最厲害的"生殺"大權也牢牢握在皇帝手中。

可以說,北魏前三個皇帝都做到了自己的“分內事”,爲這個王朝的強盛奠定了基礎。封建歷史上分裂期的王朝,很少有能像北魏那樣,在社會各個層面深遠的影響後世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