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上映兩天,關於它的最大爭議在於:三個視角講述一個故事,內容重複顯無聊;兩個月的拍攝時間,讓觀衆質疑它是粗製濫造。

但這個問題在小8看來,根本不是問題,如果觀衆看了新聞,請結合時事,再想想、仔細想想拍攝《金剛川》的意義和必要性。兩個月能做到這個水準,很牛了,當然了,也可以更好。

看了很多觀衆在吐槽,言之有物,但小8覺得《金剛川》瑕不掩瑜,整體來說是一部佳作。戰爭片不好拍,這麼多年,叫好又叫座的戰爭片,十個手指頭數得過來,現在《金剛川》也可以算進去。

首先,《金剛川》整體結構清晰,矛盾點、故事線也很清楚,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

這時就會有觀衆要問了:明明二十分鐘就可以講清楚的事,爲什麼要花兩個小時?

因爲,戰爭不是一個人或一羣人的事,不是一個連、一個兵種的事。我們常見的戰爭片,通常會着眼於以班爲單位,或者以一個兵種爲單位,去着墨刻畫人物形象。

但在《金剛川》,以三種人物視角,講述同一件事,也能讓觀衆更好地去理解,戰爭中,每一個參與者的犧牲和壯烈。

以高福來、劉浩爲首的步兵,是主要作戰部隊,是衝在前線的衝鋒員。但同樣他們還是塊磚,革命哪裏需要就往哪裏搬。

以張飛、關磊爲首的炮兵,是守護神。十個人、兩門炮、有限的彈藥儲備,對抗敵方密集的高精尖武器轟炸,守護數萬大軍的渡橋任務。

以閆瑞爲首的工兵,是這場渡橋任務的關鍵,他們在敵人一次次的轟炸後,以最快的速度進行搶修,高效率讓敵人都爲之驚歎。閆瑞這個角色,及工兵兵種着墨太少,也是《金剛川》的一大遺憾。

還有以辛芹爲首的通訊兵,他們是戰鬥中的信息生命線,哪怕炮彈已經來到跟前,準確完整地傳達訊息依舊是他們堅守的信念。

但不管是步兵、炮兵、工兵還是通訊兵,他們都是戰爭中強大且不可或缺的存在。不管是前線還是後勤,都值得被看到、被銘記。

其次,《金剛川》把對手視角單獨做成一個版塊,這讓我們知道,在戰爭中,敵人絕不手軟。我們在爲先輩的犧牲而流淚時,也要記得敵人侵略和攻擊時的猙獰嘴臉。

而且從對手的視角,看我們的抗爭,他們不解、惱怒、震驚,但轉化成我們的感受,就是:感動、震撼和熱血。

特別是最後的人橋,不少人都覺得,這不可能實現,太誇張了。但是在那個我們未曾經歷過的戰火紛飛的年代,最可愛的人完成了很多“不可能的任務”。看到人橋之後,“團結就是力量”“人多就是力量”不再是口號,而有了具象的意義。

但就在電影視角分散、場面宏大的情況下,導演依舊花了心思去表達細膩的情感。

比如戰友情,劉浩心心念念,希望給自己死去的戰友帶回去一枚獎章;張飛得知關磊戰死後,跌跌撞撞地衝向駐紮地,還吹起哨聲暗號。

還有少年情愫,當時參戰的士兵,大多是十七八歲的孩子,男孩碰到女孩,還是老鄉。兩人互知姓名,卻從未有過溝通和交流,說的第一句話也是唯一一句話,是:前線見。

當然最最珍貴的,還是戰士們爲保衛家國,不懼生死的勇氣。數萬戰士,每個人都有這種勇氣,而這勇氣在張飛身上體現得最爲極致。

張飛個子矮小、捨不得用炮彈,還被師父關磊揶揄。但他卻在斷了一手一腿的情況下,拖着殘軀擊落了敵軍的戰鬥機。

當張飛念出那句“長坂坡前救趙雲,喝退曹操百萬軍”時,毫不誇張,小8在電影院泣不成聲,現在想來都忍不住鼻酸。這種含蓄的悲壯直擊人心,每個時代都有英雄!

愛國教育,不是隻教育孩子、教育學生;愛國教育是不管我們身處哪個時代,都得好好聽講的一門課。《金剛川》這本教材,很震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