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求知慾、理解力,進化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也是世界給人類最珍貴的饋贈之一。因爲有這些品質,我們才得以不斷攻克科學難題,建設美麗星球,更讓我們不停發問、求索,探索未來的無限可能,也是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峯會向公衆傳播科學理念的核心。

在剛過去的這個週末,浙江省科協聯合都市快報共同策劃的“寓見未來”科學交響三部曲——《天問》《寓言》和《使者》讓峯會奏出了最美的科學交響曲。

10月15日至21日,中國美院院長高世名攜40餘位中外科學、藝術、哲學精英,借第一樂章《天問——世界觀的對話》,發起國內科學界、藝術界、哲學界的首度靈魂對話;第二樂章《寓言——未來圓桌會》通過中國量子力學頂尖青年科學家、菲涅爾獎獲得者陳宇翱、在“科學家座談會”發言的唯一外籍教授戴偉、“天河一號”骨幹孟祥飛、90後浙大博導趙保丹等在量子、計算等領域碰撞,透過科學家的思維穿越時空,構築科學家眼中的未來圖景;第三樂章《使者——斯洛伐克暢想》將目光聚焦人生遇見,詮釋斯洛伐克駐華全權大使杜尚貝拉從科學家到外交官的精彩人生。

“寓見未來”科學交響三部曲從科藝交融、跨界碰撞和使者人生三個維度,寓科學、見世界、言未來,奏響了一曲屬於科學世界的未來交響樂。

樂曲目單

第一樂章 「天問」世界觀的對話

第二樂章 「寓言」未來圓桌會

第三樂章 「使者」斯洛伐克暢想

關於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峯會

世界青年科學家峯會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與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發起、聯合主辦的面向全球青年高層次人才的活動。10月18日,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峯會在溫州啓幕,來自125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近800名科學家、企業家、藝術家、青年科技人才代表參加了開幕式。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等110餘位中外院士,阿龍·切哈諾沃等12位諾貝爾獎、沃爾夫獎獲得者,以及聯合國所屬有關組織及知名國際科技組織代表、海外大院名校代表等科學家以線上或線下方式亮相峯會。

01

第一樂章 「天問」世界觀的對話

當智能遇上藝術,兩個AI如何協同進化

天問帶來了科學、藝術與哲學的大碰撞

00:14

AI大家都很熟悉,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I之外還有藝術智性(Artistic Intelligence)的AI,那裏是人類創造力的保留地。兩個不同維度的AI會如何交融?如何迸發出燦爛的火花?是否應有一種“數碼主體”的探索作爲科藝融合的新邊疆?

10月19日,“智能·藝術——兩個AI的協同進化”論壇在溫州肯恩大學舉行。能容納450人的溫州肯恩大學商學院報告廳座無虛席,很多學生帶着對科學與藝術的期待,早早來在門口排起了長隊。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孫周興以“爲什麼我們今天更需要藝術了”第一個做了分享。他認爲藝術的本質在於奇思妙想,科學的本質則相反,追求的是普遍有效的知識與方法。對於科技+藝術如何實現可能,他亮出了自己的態度。

在他之後,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研究員王洪喆的“作爲媒介史的人機協同”,神經科學家提姆·馬祖洛的“以好萊塢爲代表的人工智能與腦鏈接”……一個個分享精彩上演。現場還展示了“天問”的聲音設計方案,在聲音創作中,將深厚歷史背景的多元文化的各種音樂與自然世界中的聲音賦予當代意義,帶着當下的情感、思考和科學理念,向一切未知發出疑問。

“智能·藝術”是《天問》的第五場活動,也是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峯會科學分享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項系列活動由浙江省科協和中國美術學院聯手發起,在10月15日美院的首場“科學·學問”之後,“物理·思辨”“量子·生命”“天文·人文”“智能·藝術”“危機·反思”“預測·想象”依次舉行,圍繞智能藝術、科學學問、量子生命等話題,高世名、Francessco Verso等40餘位國內外頂尖科學家、藝術家、哲學家展開爲期一週的對話系列活動,並會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藝術部共同策展,融科學對話於可沉浸體驗的新型藝術展演,讓科學、藝術、哲學深度融合碰撞,這是國內藝術界第一次與科學界大規模全維度對話,也是科學界與藝術、哲學首度大範圍的碰撞與融合。

《天問——世界觀的對話》正是從科學的角度解讀藝術,以藝術的形式發問科學,從而迸發出絢爛的科學火花。

02

第二樂章 「寓言」未來圓桌會

分享會被三十多次熱烈的掌聲打斷

四位科學大咖還在臺上和近千位觀衆玩起了自拍

《寓言——未來圓桌會》演奏出屬於科學的狂想樂章

00:14

人類的統治地位會被人工智能替代嗎?人類可以預測未來嗎?菲涅爾獎獲得者、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發言的唯一外籍教授、阿里青橙獎90後浙大博導正在用自己的未來之言展望人類的發展。

10月18日下午,“寓見未來”科學交響三部曲中最重要的樂章《寓言——未來圓桌會》在溫州中學奏響,800多個座位坐得滿滿當當,本場活動的四位大咖:陳宇翱、戴偉(David G. Evans)、孟祥飛、趙保丹分別以“量子狂想”“化學如歌”“天河回聲”“光電夜曲”四個維度探討了科技的發展和世界的未來。

陳宇翱以“量子追夢人”的身份,分享了在量子科技領域的研究。從人類基因到恩尼格瑪密碼系統,他介紹了自己所參與的京滬幹線量子保密通信對於金融領域以及“墨子號”對於國家的重要意義,還提出第二次量子革命即將到來。

陳宇翱

因爲在諸多社交平臺開教大家做有趣化學實驗的視頻賬號,戴偉在網上一炮而紅,是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發言的唯一外籍教授。在現場,他對比了化學與音樂的相似性,以幽默的語言介紹了什麼是化學,也解開了很多化學的誤解。

戴偉

最美奮鬥者、“天河”守護人孟祥飛以手機與網絡這些大家日常接觸最多的東西開始,講述計算機的發展史,並着重介紹了中國重大自主創新成果“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發歷程。

孟祥飛

卡文迪許實驗室培養了2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是物理界的“聖地”,而趙保丹正是出自於這裏。這位90後博導、阿里青橙獎獲得者用製備簡單、成本低廉的新方法打破了鈣鈦礦發光二極管效率的世界紀錄。

趙保丹

“希望大家保持好奇心,在科學裏面找到自己的愛好,因爲你喜歡一個東西纔可以堅持下去。希望加入到我們科學工作中,希望用科學改變世界,你們就是世界的未來。”活動現場,科學家們向現場的孩子們講述了期待。

圓桌討論

“人類真的可以預測未來嗎?”

David

有的方面可以,大部分方面不能,但科學能把我們帶進未來。在我看來,教師應該告訴學生怎麼學習,因爲未來需要的技能和知識是無法預料的。

趙保丹

主要還是看時間範圍。研究的事物決定未來的方向,人類對未來的想象和期望也引導了未來的方向,小範圍的未來或許是可預測的。

孟祥飛

要從兩個維度看,一方面天氣預報這樣的未來是憑藉當前技術可預測的,一方面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情感等是無法預測的。科技帶來的只是預測未來的手段。

陳宇翱

正如牛頓的量子力學從一開始被認爲可以概括一切到後來被愛因斯坦等所否定一樣,一切的發展都是難以預測的,但未來可以爲我們自己所創造與掌握。

圓桌討論

“人的統治地位是否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陳宇翱

我認爲不會。我的想法比較樂觀。人工智能是由我們創造的,他們的一切功能都是由我們編輯並賦予的。他們或許會在某一點上超越我們,但他們的任意一個個體在每個方面都完勝我們的概率極小。人工智能是爲我們所用的,一些人工智能仍需要人類幫助。

孟祥飛

人會爲了生存而創新,而人工智能不會。人要與人工智能融爲一體,人也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或許在未來,人類可以成爲“超人類”。

03

第三樂章 「使者」斯洛伐克暢想

曾經的青年科學家,今天的斯洛伐克駐華大使

從區塊鏈到創新經濟,他相信未來會從智能變得更智能

00:14

10月17日下午,主打樂章之一《使者——斯洛伐克暢想》在溫州肯恩大學奏響,主角是遊走於科學和外交之間的“行者”杜尚·貝拉。

杜尚·貝拉身上貼着很多標籤,科學與外交是最重要的兩個:他畢業於捷克理工大學核科學和物理工程學院,曾是斯洛伐克外交部經濟外交司和歐洲政策司司長,2017年起任斯洛伐克駐華大使。

作爲大使,杜尚·貝拉很敬業,在現場盡職地介紹起了斯洛伐克的700多座城堡、古典音樂、葡萄酒。

當然,聊科學與未來纔是重點。到底是理科出身,杜尚·貝拉嚴謹地引用普華永道和彭博(bloomberg)的數據,介紹了目前世界各大經濟體發展創新經濟的現狀。在數字化的大背景下,21世紀全球經濟戰爭的關鍵是贏得創新的競爭。受疫情影響,大部分OECD(包括美、英、法、意大利等在內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都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斯洛伐克沒有停下科技進步的腳步,比如研究出極高準確率核酸試劑盒、製造技術領先的呼吸機、發佈新冠肺炎疫苗預實驗報告……同時,斯洛伐克還有各種各樣的創新型科技類公司,比如地圖應用、機器人制造公司等。在現場,大使還演示了一款會飛行的汽車,它代表了斯洛伐克的最新工業水平,這款“會飛的汽車”還是去年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明星產品。

對於中斯合作的未來,杜尚·貝拉特別看好科技創新和中斯區塊鏈的合作,2019年彭博創新力國家排名,中國位列第16名。他相信接下來中國與斯洛伐克在科技創新領域會有諸多合作可能性。

杜尚·貝拉的科研經歷也引起了現場觀衆的興趣,當被問及“對學生做科研有什麼建議”時,他提到了自己每天埋頭在實驗室做實驗的經歷:“科研的路很漫長,刻苦是最基礎的,從很小的一步積累,邁出去就是成功的開始。”

出品單位訪談:浙江省科協

“科藝跨界融合

要成爲全國的創新樣本”

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陸錦

Q:如何看待世界青年科學家峯會走進社會、走進公衆、走進校園?

陸錦:科技的未來在青年。青年,是世界青年科學家峯會的靈魂和內核,開展科技人文交流,推動創新合作,是新冠疫情發生後全球青年的共同期盼,也是峯會的立足點。青少年更是其中最活躍的因子。激發青年學生的好奇心,啓迪他們的科學夢想,是科學普及的最高目標。讓更多科學家和科學故事走進校園,爲年輕人帶來人生的啓蒙、精神的啓迪,這就是這次活動的最大意義所在。

Q:今年峯會科學分享板塊的重要創新點之一就是科藝融合,如何看待科學與藝術的破壁合作?

陸錦:科學、藝術和哲學從來就不會獨立存在。人類出生後就會提出很多問題,會思考宇宙的存在、人的生存以及各種科學、社會、藝術問題。科學作爲人類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推動力量,一定不會脫離哲學和藝術而獨立存在,而我們國內科學界對此的研究還處在探索階段。

這次峯會的科學分享專門設置了《天問》系列活動,從科學角度來講很有意義,同時,也是科普、科學與藝術融合中的一次思想碰撞,是科學融合哲學與藝術向公衆做好傳達的重要嘗試。希望這次的科學與藝術關於世界觀的對話能夠爲全國提供創新嘗試。

“讓寓見突破未來,

讓科學家成爲偶像”

省科協科普部部長汪光年

Q:今年是怎麼想到做“寓見未來”科學交響三部曲的,你眼中的未來有哪些特質?

汪光年:對於科學而言,未來永遠是一個探討不盡的話題,科學其實也是在回答人類關於未來的問題。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便利還是災難?未來可以被預測嗎?科技的發展最終會帶來什麼?這些問題科學家在關注,公衆尤其是青少年也很關心。所以,我們將本次峯會科學分享的主題定位在瞭如何定義與想象你的眼中的“未來”。請到了量子力學的頂尖青年科學家,也請到了90後的博導,讓公衆瞭解幾位頂尖科學家是如何看待未來的。未來並不單單是科學的事情,我們還將藝術、哲學和人生融入其中,形成了多維度交融的未來話題。用“寓見”突破公衆的思維框架,爲未來留出更多的預測和想象空間,引導公衆關注科學的未來與世界的未來。

Q:哪個瞬間令你印象最深刻?

汪光年:場場精彩、場場感動。科學被需要,科學家被崇敬和喜愛,科學夢想被點亮,讓我們感到由衷欣慰。印象最深刻的是溫州中學的《寓言——未來圓桌會》,4位科學家的精彩演講吸引了全場大概40多次熱烈掌聲,結束後主持人在臺上反覆要求學生離場,但4位科學家還被學生一直簇擁着簽名,學生久久不願散去,這個情景讓我深深感動。如果有更多的科學家成爲學生追隨和崇拜的“偶像”,更多孩子懷抱科學夢想,社會更多關注科學,我們的科技和未來會更有希望。

來源:科技武林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