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南宋的歷史,大抵都離不開一些抗金人物、無用的趙氏後人及誤事的昏庸大臣。那時候,還出現了一位人物酈瓊,只是不太被後人多說,他本是抗金,後卻降金。

於是,有人這麼評述:酈瓊由於不滿南宋朝廷的腐敗選擇了兵變。當然,歷史到了關鍵時期,往往都會出現一些投降派。但是,酈瓊的故事在當時的抗金潮流中如此逆反,爲何還會被後人記住呢?

簡單看下前後經過,酈瓊初爲相州學生,學習擊刺騎射,效力宗澤軍部。宗澤死後,調戍滑州沒過多久,酈瓊就回歸故里,收聚了義軍七百人,自己成了首領。之後,他更是成了劉光世的部將,但這期間他和同僚不合。

於是,南宋朝廷獲悉,派人去做安撫工作,結果,來者卻向朝廷建議罷免他。因此,在酈瓊知曉後,帶着部下4萬人及其餘的官員、眷屬、百姓等共20萬人,投降了劉豫。

讀起來,這好像是一部“夾私投敵”的情感劇,但放在當時,酈瓊此舉看似也有其不得已的理由。

南宋要面對如此大的困境,朝廷卻還是亂哄哄的,大家依舊爲了自己的權力,爭來鬥去。所以,身爲前線的將領,酈瓊很是清楚南宋這個王朝有多麼的糟糕。當年,金兀朮問起兩軍實力時,他很是直言,以兩軍對比來形象的說明了宋軍的不足爲懼。

因爲,南宋的高官們都怕死,不像金國的將領都是衝在最前面。大概也是這一點,讓酈瓊在南宋看不到希望。其實,酈瓊本是極力抗金的,而且很有感召力。當年,金軍準備渡黃河攻打南宋,戍邊的宋軍將他推舉爲首領,一路之上他還不斷擴充兵力。

大概也是這一點,讓南宋的文官對酈瓊有了忌憚,最終,藉着他和別人不和爲由削了他的兵權,而同等職務的同僚卻是無事。若是換做一個骨頭軟點的人,沒準可以通過溜鬚拍馬,再重新回到官場。但是,對於酈瓊而言,自己一心盡忠換來的卻是不信任。

要知道,一個將領沒有了兵權,等於命運全部掌控在了他人手中。也許,酈瓊想找一個“明主”,或者是不想自己稀裏糊塗地送了命,便乾脆投靠了僞齊政權劉豫。其實,現在來看,不想爲此送命應該是主要因素,劉豫也不過是一個被金國扶植的“木偶”罷了。

酈瓊不直接降金,竟是選擇此人,可見他智慧中的狡黠。當時,酈瓊的這一跑,讓南宋的前線很是被動。當然,對後方作戰將士的士氣也有影響。其實,朝廷也曾想過讓酈瓊回頭,但他怎麼會回來呢?他知道自己的選擇相當於叛國。

所以,此時的酈瓊除了替金國好好的效力外,沒有第二個辦法可以證明自己是誠心歸順。

後來,酈瓊在守衛亳州的6年中,對當地百姓是極好的,甚至,連亳州被攻陷時,也是酈瓊極力替百姓開脫,才使大家相安無事。

當時,老百姓惶恐被殺,酈瓊向元帥完顏宗弼請求說:“城攻不下的原因是小人逼迫衆人守衛它,老百姓沒有什麼罪,我願去撫慰他們。”

其實,百姓的感情是最質樸的,誰真心爲他們好,他們就會擁護誰,這大概也是他被後人記住的緣故。

然而,南宋朝廷對武將的打壓,的確是將酈瓊“趕跑”的一個原因,但這是主因嗎?大家都很清楚,整個宋朝對於武將從來都是:有了戰爭用一用,平時就將其涼着。

其實,看酈瓊在宋軍的經歷,他應是很喜歡被人“擁護”的感覺。後來,在劉光世手下時,身爲統制的他和另一位統制不和,不得已朝廷主動進行調和。

可見,酈瓊很是看重個人的“權”,往往由於太過介意個人得失,纔會和他人計較。試想一下,在大敵當前還如此在意自己的感受,真不是心胸寬廣之人所爲。

大概,南宋朝廷打壓武官已經成了習慣,但沒想到這次居然碰上了一位硬主,直接帶人走了。這說明什麼?酈瓊認爲自己很有才,既然趙家不識人,那麼,我就換個主人。

酈瓊大概早已不滿朝廷不重用武官的官僚制度,以前可能只是一個一閃而過的念頭,但如今直接拿掉他的兵權,等於是對他以往所作“全盤否定”,這是他不可能接受的。

更何況,酈瓊的手下還有4萬人,且知道南宋官員都不硬氣。

其實,酈瓊的故事,只能說是一件憾事,本是有用之才,卻成了爭權後的“逃兵”。但值得讚賞嗎?想來大多數人會投反對票。若是大家都如他,感覺被誤解或者不被重視就換個主人,豈不是做事沒有了“是非”觀,只憑自己喜好?這樣會成就誰?

想來,酈瓊只是想成就自己,至於替誰效力並不重要。但酈瓊的兒子倒是相反,依舊不忘自己的“出處”。可見,沒有一個“是非”的判斷,就算他做的再成功,在他人或者後人看來,這些都不過是個人利益的驅使罷了。

最終,酈瓊官拜金紫光祿大夫死於任上,終年五十歲。

參考資料:

【《金史·卷七十九·列傳第十七》、《宋史·卷三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九》、《二十五別史·南宋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