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爭朝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突泉縣“2355”扶貧資產管理模式榮獲國家組織創新獎

金秋時節,行走在興安盟突泉縣各鄉村,一條條幹淨整潔的水泥硬化路直通各家各戶;一個個扶貧項目拓寬了農戶增收致富渠道……在脫貧攻堅的“大考”中,突泉縣交出了高分“答卷”,全縣14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1765戶23357名貧困羣衆脫貧。今年,突泉縣不僅退出國家貧困縣序列,還因成功探索出了可複製可推廣的“2355”扶貧資產管理模式,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2355’管理模式,不僅實現了扶貧資金資產的規範管理、安全運營,也加快了我們的脫貧進程,更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不竭動力。”突泉縣委書記屈振年說,“2355”管理模式,解決了如何發揮好扶貧資產形成的資產收益、實現資金全程風險防控、讓其在陽光下高效運行、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的難題,讓扶貧資產能持續滾動發展,讓貧困戶持續受益。

“2355”中的“2”是指雙向追蹤摸家底,給扶貧資產找“主人”。先是橫向查扶貧資產都有哪幾類,再縱向查這些扶貧資金用到了哪個村、哪個戶。該縣梳理出了2014年以來每一筆扶貧資金的使用方向和受益羣體,摸清了每一項扶貧資產數量和具體位置,形成了一整套賬本。資產的主人找準後,他們從上到下逐級發放確權書,讓貧困戶和村集體喫上“定心丸”。

“2355”中的“3”是指三級監管明責任,給資產找了3個“監管人”。突泉縣編織了“縣級統管、鄉鎮轄管、村級直管”的三級責任體系網,提高了扶貧資產風險的捕捉和防禦能力,讓“誰的孩子誰抱走,誰也別當局外人。”

“2355”中的第一個“5”是五權明置防風險。突泉縣給扶貧資產上了“所有權”“經營權”“收益分配權”“監督權”“處置審批權”等5個制度“保安”,不但築牢了扶貧資產的“防火牆”,還讓扶貧資產能“滾雪球”,給貧困戶栽上了“搖錢樹”,給村集體和扶貧企業建造了“聚寶盆”。突泉縣聚美恆果企業就是受益戶之一。“我們公司與274戶貧困家庭、453名貧困人口建立資產收益模式,運營到戶扶貧資產436.4萬元,每年將資產年收益的10%給貧困戶分紅。2018年以來,453戶貧困戶每年獲得資產收益總計43.64萬元,人均達到了980元。”聚美恆果經理劉樹輝耐心地給我們算着賬。

“2355”中的第二個“5”是五化運營保收益,給資產找了5個“保姆”。突泉縣組建扶貧資產管理公司這個服務平臺,探索“運營專業化、投向多元化、決策流程化、防險系統化、收益長效化”的路子。目前,縣扶資公司這個專業的保姆團隊,已經代管村級資產4.77億元,年收益4500萬元以上。“扶貧資產的合作手續門檻很高,不但要把廠房和奶牛全部抵押,還得設共管賬戶,接受幹部駐企監管和第三方評估。雖然管理的部門和人多,但確實解決了我們企業資金不足的問題。”突泉縣天興奶牛公司總經理劉大偉說,“得益於扶貧資金的注入,現在我們的奶牛存欄從2000頭增加到8000頭了,日產鮮奶超過50噸,比以前賺錢多多了,每年還給村集體經濟創收800多萬元呢。”

扶貧資產管理公司還將部分扶貧資金注入到突泉縣綠豐泉肉牛養殖企業合作經營,如今這個企業把從澳洲進口的5100頭安格斯牛繁育到1.7萬頭,建成了蒙東地區最大的安格斯牛養殖基地,屠宰廠、有機肥廠等項目也上了馬,形成全產業鏈,每年給村集體分紅1100萬元。現在全縣養牛10.6萬頭,牛存欄量三年翻兩番,產業入戶覆蓋率達到23%,戶均存欄2.1頭,1267戶貧困羣衆年均增收1.1萬元,扶貧資產不僅爲產業發展注入了活力,產業發展也給農民增收插上了翅膀。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胡日查 高敏娜)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原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