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孙瑞希

01

老一辈给你的经验

坑过你还是帮过你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因为听了老一辈的劝告,我确实避开了一些“坑”。

比如,我妈说:“宁吃过头饭,别说过头话”,告诉我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我妈还说,过日子要“细水长流”,告诉我别被欲望牵着鼻子走,不要过度消费。

小时候一直觉得我妈说啥都对,直到长大后发现,剧情也有反转的时候。

小时候我妈严格控制我喝牛奶,稍微喝多点就虎着脸:“还喝?喝多了骨头缝紧。”

我一直不知道骨头缝紧是啥意思,年龄略大些,我妈告诉我:就是生孩子容易难产。

长大后发现,身边的亲朋好友,没有谁因为喝牛奶导致难产。倒是我,个头没长起来,我一直归因于小时候牛奶喝得少,营养不足导致的。我问我妈:你听谁说的?她说:老一辈传下来的。

要参加工作了,我妈说:别找总加班的那种工作,女生经不起这样熬,但她同时又希望待遇好点。

这可难为我了,因为待遇好的工作,没有一个是轻松的。

后来我找到的工作以及之后职业生涯中跳槽去到更好的企业,没有一家是不加班的。

过了几年,我想在省城给我妈买房,只凑够了首付,余下的要贷款。欠银行的钱,在我妈眼里就是“拉饥荒”,她说:要不等钱攒够了再买吧!

我一咬牙还是买了。

六年后,那个小区的房价翻了三番。攒钱的速度,哪有房价上涨的速度快。

02

给建议,不强求

老一辈人给的经验,有对的,也有错的。特别是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们的很多方法可能已经不适合当代年轻人了。

我有个客户,是一家私营业主。他的孩子在美国一所知名高校读的本科,之后准备读研究生。

就是这样一个大家看来很优秀的年轻人,他的老父亲仍然放心不下,生怕他读研选错了专业吃了亏。

很多父母过度地关心孩子,他们试图把自己人生的所有经验传授给孩子,避免他们走错路,错过良机。

然而,年轻人做决策用到的知识,未必比老一辈少。因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决策拼的不是知识或经验的总量,而是新旧知识体系的比拼。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所以,对于给年轻人建议这件事,老一辈更合适的态度是:给建议,不强求。

我有我的主张,你有你的人生,你采纳也好,不采纳也罢,这都是你自主的选择。

03

年轻不听老人言

听懂已是不惑年

年轻人应该怎样对待老一辈的建议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理解建议背后的逻辑,二是认识到,老人的控制欲不完全是坏事。在这个基础上说话行事才能“软着陆”。

很多人不能理解,为啥父母更希望自己进入体制内单位。如果你了解了他们的成长背景就明白了。

他们曾经生活在物质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极度缺乏安全感,对稳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追求。

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工作上,还体现在生活中。

比如,在东北,每年秋菜上市的时候,大爷大妈们会囤积大量的萝卜、白菜、土豆、大葱,预备过冬之用。

尽管现在普遍住楼房,冬季供暖很热,囤积的菜吃不完都烂掉了,但老一辈就是喜欢囤菜,不囤菜那叫过冬吗?不囤菜哪来安全感?

成长背景导致的思维定式,思维定式引发的行为模式,作为年轻人,你没必要去批判这些。你可以不接受,但要包容、理解。

另外,老一辈在给年轻人建议时,有时是一种控制欲。即:我希望我能掌控你。对于老人的控制欲,你可以哄他可以骗他,就是不能怼他。

我说的哄骗,没有贬义,其实是一种温柔的欺骗。明明不赞同,你还要耐心地说:“这个建议很特别,我得认真考虑一下。”

以前我妈和我婆婆控制欲很强,大概三四年前,她们的性情忽然温和了很多。总是说:“你说咋办就咋办”,“都听你安排”。

我挺开心,我甚至有点得意地对老公说:“妈让我当家做主,我是不是多年的媳妇儿熬成婆了?”

去年,妈妈突发心梗去世,今年婆婆去世,相隔不到一年。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消化一件事:我还不到四十岁,从此字典里再也没有“母亲”二字。

所以,当老人不肯撒手权力,证明他还有心力,当他突然大撒把啥也不管了,可能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我想起从前,每到冬天,我妈都追着我让我多穿点,现在刚过中秋,我自己已经知道里一层外一层裹得严实点。

年少不听老人言,听懂已是不惑年。

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代人之间的不解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对亲情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逐……

作者简介:孙瑞希,生涯咨询师,个人成长教练。著有以职业生涯个案剖析为基础的书籍《刻意成长》。书里集中了职业转型、职业定位、优势升级、兴趣变现、能力重塑等常见的人生发展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方案,是为数不多的提供实战性成长方法论的好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