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真香理論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一直在雲計算的圈子裏流傳的那段故事:

2009年3月舉辦的深圳IT領袖峯會上,當時作爲中國新技術的代表廠商,BAT的掌門人對於雲計算的前景進行了公開辯論:李彥宏認爲雲計算是“舊瓶裝新酒”,馬化騰說雲計算對現實社會來說爲時過早,而馬雲表示要堅決做雲計算。

如今在國內雲計算市場,當年的主角一個沒少。

如果用八個字概括國內雲計算市場,可以說:春秋已過,英雄逐鹿。

這兩年的雲計算市場,經過幾次洗牌,格局可以說比較明顯了:

阿里雲、天翼雲、騰訊雲佔據公有云Iaas市場份額前三,光環新網、UCloud、金山雲處於第二集團;阿里雲、騰訊雲、百度雲位於公有云Paas市場前三;用友、金蝶、暢捷通位居公有云綜合Saas能力第一梯隊;中國電信、浪潮、華爲、曙光則處於政務雲市場前列。

公有云市場分化最爲明顯:

市場份額上,阿里雲以36%的佔有率,在國內雲計算市場可以說一騎絕塵。

根據Gartner的調查數據:2017 年全球公有云 IaaS市場份額的前五名之一,阿里雲在列。另四名爲老牌雲計算巨頭AWS、微軟 Azure、Google、IBM,並且這五家的市場增長率均超過了 25%,而其他廠商的整體增長率只有 8%。

爲什麼分化現象如此明顯?

今年5月,Gartner發佈了2018年版全球雲基礎設施,即服務魔力象限:僅有6家供應商入選,其中包括亞馬遜AWS、微軟、阿里雲、谷歌、Oracle和IBM,包括Rackspace等在內的14家企業從這份有影響力的報告上消失了。

服務魔力象限

美國市場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統計數據顯示,入選的6家雲廠商已經連續多個季度資本支出超過10億美元,並且都有良好的其他業務不斷產生現金流來保證巨大的資本開支。

足以解讀公有云市場在這幾年的洗牌過程:

在雲計算產業發展初期,技術優勢可以讓初創企業在競爭中不落後,但是越往後,大廠商在技術上的投資和規模帶來的優勢,就開始顯現。

所以經過幾年的發展IaaS的市場壁壘已經形成,後來者很難以技術革新形成突破,幾大巨頭雲服務商的優勢明顯,整體格局難以動搖。

但目前巨頭廠商只是在公有云市場的佈局已基本完成, 私有云、混合雲市場還未形成絕對巨頭,市場上存在着非常多可以縱深切入的方向,成爲了投資機構重點關注的領域。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2018年雲計算發展白皮書》——雲計算成爲國內資本市場的香餑餑,億元級別的大額投融資頻頻出現。比如:

2017 年 6 月,青雲完成了 10.8 億元的 D 輪融資;2017 年 11 月,清華同方宣佈收購開源雲創業公司 UnitedStack有云;金山雲在 2018 年 1 月前後完成了累計 7.2 億美元的 D 輪融資;2018 年 6 月,華雲數據完成了 Pre-IPO 輪 10 億元的融資。

至於阿里雲、華爲雲、騰訊雲、微軟雲、百度雲等廠商的優劣,暫時還未發現較爲權威中肯的分析,後續會補上,也歡迎大家分享交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