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經過連年的征戰殺伐,華夏大地漸漸成爲了魏、蜀、吳三方勢力的角逐,在這三方當中,曹操無疑是實力最強,最爲耀眼奪目的一方。他雄才大略,博古通今,識人善用,出口成詩,開闢了建安之文學,詩歌之先河,但就是這樣家喻戶曉的人物,在他的童年、少年時代,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浪蕩公子哥兒,貪玩厭學,胸無點墨,在當時注重孔孟經學的年代背景之下,愣是連論語、孝經等大作都未嘗拜讀,更別說背誦。

按照曹操少年時候的正常人生走勢,等他長大後靠着他父親曹嵩的關係,在洛陽京師安排個一官半職或者到了亂世之後寄託到勢力較大的一方諸侯的帳下,可能一輩子也就這樣碌碌無爲的過去了,絕不會有後來風雲咧咧,降伏三國羣雄的曹操曹孟德了,但是人生就是永遠充滿着意外,也許某一天,某一事就會刺激並影響到一個人,從而在人生恆定的軌跡線發生偏移,走出他另一種與衆不同的人生之路。

說起曹操的改變還得從他少年時期說起,少年曹操貪玩厭學,每天的“工作”就是和京城中大戶人家的孩子嬉戲玩耍,其中最喜歡的娛樂項目就是鬥公雞(每人養一隻戰鬥力強的公雞,然後放到一個地方看兩隻公雞打架,俗稱鬥雞),在這些少年玩伴的人羣裏面,有一個就是日後的荊州豪族蔡瑁,少年蔡瑁寄居在他洛陽姑父張溫的家中,所以一來二去曹操和蔡瑁也就成爲了少年好友。

因爲平時鬥雞時,蔡瑁的公雞兇悍無比,把其他人的公雞都給鬥敗了,曹操不服,一天夜裏抱着他那隻“驃騎大將軍”(曹操給公雞起的名字),偷摸着翻牆出去找蔡瑁的公雞進行決鬥,結果還沒走到蔡瑁家門口就遇到了一件兇險的大事,也正是因爲這件事情,徹底的改變了曹操今後的成長路線。

因爲當時的東漢末年,宦官作亂,殺害忠良,太傅陳藩帶領着當朝八十多太學生爲國鋤奸,誅殺宦官王甫、曹節等人,因爲事情失敗,太傅陳藩被殺,那些人裏面有一個叫何顒的太學生從宮裏面逃了出來,藏在了一個地方躲避宦官的追殺,這時候曹操正好抱着他的大公雞興致勃勃的去找蔡瑁決鬥時正好路過何顒的藏身之地,當時的何顒爲了活命,一把拽住了曹操,讓曹操帶他到一個安全的地方躲避一下,少年曹操看到滿身帶血的何顒,面對突如其來的事件,差點嚇死過去,但是曹操畢竟是曹操,沒多一會兒就冷靜了下來。

何顒

曹操把何顒帶到他自己家,等宦官走後,何顒也離開了曹家,臨走時爲了報答曹操的救命之恩,把他隨身攜帶的寶劍送給了曹操,這把劍就是舉世聞名的青釭劍。在搭救何顒的過程中,他了解到了事情的經過,也正是這件事在少年曹操的心理種下了一顆拯救天下蒼生,堅行正義之道的種子,此時的曹操,對忠義二字有了一個初步萌芽的認知。

因爲青釭劍太過於鋒利,被他的父親曹嵩知道了曹操營救何顒這件事,曹嵩因爲擔心何顒事件被宦官知曉殃及曹家,所以一怒之下便把曹操趕回了安徽譙縣的老家,這一去就是五年,在這五年的時間裏,他認識了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以及譙縣望族丁氏兄弟等人,這些人也成爲了曹操早期創業時的忠實跟隨者,爲曹魏立國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當然,這屬於後話。

到了譙縣以後,曹操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啓蒙老師 — 七叔曹胤,曹胤爲人正直,胸懷韜略,滿腹詩書,因爲看不慣官場黑暗,朝堂腐敗,所以一直隱居譙縣,過着鄉野村民的生活,在這五年的時間裏,曹胤對曹操視如己出,滿腹才華傾囊而受,更是爲少年曹操的人生價值觀起到了指路明燈的作用,在曹胤言傳身教的影響下,曹操也成長爲了一個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青年曹操,並在此時,曹操已經深徹的研讀了孫武子十三篇的兵學之祖。

如果沒有曹操少年時期那一次鬥公雞事件,也就不會機緣巧合搭救何顒,如果不是因爲何顒,曹操也不會被他父親趕回老家,如果不回老家譙縣,曹操不會認識他的七叔,不會認識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等人,沒有這些經歷,曹操心中也就不會有什麼天下大義,更不會被樹立正確的人生三觀,很有可能在天下大亂之前就會平淡無光的生活在洛陽城,生活在其父的庇護之下,即便後來創業,也不會有曹家、夏侯家、丁家等一衆兄弟的生死追隨,那麼那樣的曹操會如何走下去,誰也不會知道。

所以說這一次偶然的鬥公雞事件,也是成爲日後曹操叱詫風雲的起因事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