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趙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衆,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 —— 《資治通鑑 · 三家分晉》

春秋時期智襄子本是晉國士族當中實力最爲強大的一方,最後卻被實力較爲弱小的韓、趙、魏三方聯合攻滅,落得個身首異處,智氏滅族的悽慘結局,智襄子的敗亡給了我們後人何種啓示?

智襄子,又叫智瑤、智伯,智宣子指定智氏一族的繼承人。當時晉國君權式微,軍政大權分別掌握在智氏、中行氏、範氏、趙氏、魏氏、韓氏等六家朝臣之手,經過紛爭,中行氏和範氏被滅,僅剩智氏、趙氏、魏氏、韓氏四家權臣,到了智襄子時期,智氏已經成爲四家實力中最強的一家。

因智襄子聰明睿智,被其父智宣子在臨終之時把智氏一族託付於智襄子,本希望智氏能夠在他手中取代晉國成爲一國諸侯,卻沒想到不但沒有光大智氏,反而使智氏遭受了滅族之災。

通讀《資治通鑑》中智襄子最後敗亡的事例,可以得出智襄子因何而敗的原因,通過智襄子的故事也可以讓我們後世之人吸取到兩點警示:

第一,做人不要太囂張;

第二,做人要懂得善良,不要把善緣耗盡。

智瑤這個人囂張到什麼程度?他仗着自己強大的家族勢力,可以在朝堂之上爲所欲爲的欺凌君王,也可以無所顧忌的向所有朝臣索要土地、錢糧、財富,給的話一切好商量,不給的話一切沒商量,就是一句話,派兵打你。

試想這樣的處世態度怎麼可能長久,無形之中他已經把所有人都得罪盡了,君王視他爲逆臣,朝臣視他爲仇敵,在當時那個大爭之世雖說靠實力說話,但更重要的是經營人心,讓所有人都站立到自己這一方,而不是把所有人都搞成自己的敵人,更何況在晉國內部還沒有到他智瑤一家獨大的地步。

外有強鄰窺伺,內有猛虎在塌,像智瑤這種囂張狂妄,把祖上積下的善緣全都耗盡的人,敗亡那是早晚的事。

在《資治通鑑》的三家分晉裏有一則這樣的描述:

智襄子與韓康子、魏恆子宴於藍臺,智伯戲康子而侮段珪,智國聞之,諫曰:“主不備難,難必至矣!”智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爲難,誰敢興之?”

這就是智襄子的囂張之處,跟人家卿大夫喫頓飯的功夫,他都要想法去欺侮一下人家,欺負了大的欺負小的,總之就是處處顯示自己比別人厲害,更要命的是屬下的建議完全聽不進去,還說除了我對別人發難,誰敢對我發難?囂張到這種地步也是屬於獨一份兒了。

天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智襄子從成爲智氏的最高統治者以後就沒消停過,他給韓康子要地,韓康子給了;他給魏恆子要地,魏恆子也給了;他給趙襄子要地,趙襄子拒絕了;接下來的事情就不難猜測了,智瑤大怒,讓韓、魏兩家和他一起引兵攻打趙國,但就是這一打,讓囂張狂妄的智瑤嚐到了苦頭,並且再也沒有後悔的機會。

在關鍵時刻,韓、魏反戈和趙一起進攻智瑤,智瑤亂軍之中被三方殺掉然後滅族,天下從此正式由春秋時期進入了戰國時期。

本來最有機會統一的智瑤爲什麼反而被實力弱小的趙魏韓滅掉呢?只因爲智瑤不懂得行善緣、積善果,過分迷信武力,只因他太過於囂張。囂張和善良其實又是兩種因果關係,一個人過於囂張就不會有善良之心,如果善良也就不會有囂張之舉。

我們現實中也是如此,不管居於什麼樣的地位,擁有什麼樣的權勢,一旦過分迷信手中的權利,它將會像一個火盆一樣,在給你溫暖的同時也會把你燒的面目全非,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明事,不管何時,都要切記多行善事,不要囂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