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看《三國演義》或者別的古裝電視劇的時候,如果有打仗的場面,就會發現在兩軍打仗的時候,雙方的將領會出來單挑,然後剩下的士兵和將領就會在兩邊做羣衆,或者加油助威。如果一方將領戰敗,那麼整軍失敗。不過這樣一來要士兵有何用?只是羣演就好嗎?那麼古代打仗的真實情況就是如此嗎?

其實在冷兵器的時代,對於單挑的作戰方式還是比較常見的,不過在史書上卻很少有這樣的記載,如真正有名的歷史戰將姜子牙、孫臏、吳起、韓信、衛青、霍去病、岳飛等,關於他們的戰鬥何時看到過單挑。

不過對於歷史小說很多演義中,單挑方式出現的比較頻繁,如三國演義和隋唐演義,這是因爲文學創作的需要,爲了將這個戰鬥人物的特徵凸顯出來,更加有主角的光環。如果羣戰那麼主角就會被淹沒,在有就是用排兵佈陣很難讓觀衆在視覺上有大的享受,並且有了觀衆也不一定看懂,那麼兩個人單挑就可以讓觀衆直接感受到。

對於單挑的戰鬥形式雖然存在,而且更多的是在戰鬥力比較低,裝備比較薄弱的冷兵器時代早期,因爲如果有遠距離射程的武器,直接安排殺手提前射殺對方的將領就可以了,不需要怎麼費力。其實這樣的形式並不用於所有的戰爭中,如果敵弱我強,並且兵數是敵方的數倍,輕輕鬆鬆的就可以拿下敵方,那麼將領又何必冒生命危險進行單挑。所有單挑一般出現在雙方情況勢均力敵下,此時要拼的就是士兵的士氣,此時對將絕對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對於單挑的人不會是中軍將領,一般都是雙方武力高的武將,而將軍要壓陣進行指揮,只有不害怕死亡的武將的職責纔是在戰鬥中獲勝,對於小說中的岳飛、關羽這樣的大將,基本不會有這樣的應戰出現。

其實在古代比較專業的打仗士兵很少,大多是農民和臨時工,所以賣命的自然不多。那麼這個時候的士氣就會成爲獲勝的關鍵。如果我方武將將對方的擊敗或者擊殺,此時我方的士兵都看在眼裏,他們的反應就是叫好,然後熱血沸騰的衝。對方的士兵就會害怕,就會覺得對方很是厲害。如此一對比,雙方的士氣一方高漲,一方低落。

一般情況下,這獲勝的主將就會直接率先發起進攻,畢竟對於士氣這種東西是求都求不來的,這也就是兵書上所寫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還有一方就是單挑可以減少傷亡,畢竟在古代人員很是缺少,新的戰鬥力量也有一部分來自戰俘。

總的來說,不管是近代還是古代,戰鬥就是以消滅敵方的力量和戰鬥力爲目標,所以一定要用最現實的手法實現這個目的,對戰和單挑雖然也都有出現,畢竟這樣的風險比較大,所以一般不會選擇這樣的方式。單挑作戰有,但是不會像演義版和電視上的那麼誇張神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