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這個歷史典故在中國已經千古流傳,至今已經是婦孺皆知,耳熟能詳。三顧茅廬的故事,源自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精彩片段。作者羅貫中用了大幅篇章刻畫了劉備禮賢下士,廣納賢才的仁君風範和諸葛亮雄才大略,韜光養晦的臥龍形象。

“三顧茅廬”描述了劉備、關羽、張飛兄弟三人不畏嚴寒,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出山的動人事蹟。

那麼,真實的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劉備三兄弟三顧茅廬的事情呢?

據史料司馬彪的《九州春秋》中記載,劉關張根本沒有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是假,諸葛亮毛遂自薦纔是真。

話說當年劉備屯兵於樊城市,曹操大軍以統一黃河以北大片區域,下一步計劃就是攻打荊州,當時住在隆中的諸葛亮,那時候還年輕,仗着自己熟讀兵書頗有一番計謀。

後來,諸葛亮獲悉劉備正面臨曹操幾十萬大軍即將兵臨城下的危機,確實需要一個賢才一籌莫展之際,於是就帶着自己的預測,一路北行去面見劉備。當時劉備見到諸葛亮的時候,覺得諸葛亮初出茅廬而且還很年輕,根本就沒有重視這個諸葛亮。後來在諸葛亮一通對時局的高談闊論之後,劉備才逐漸對諸葛亮改變了態度,劉備覺得此人確實是個人才,於是便以上客待之。

綜上所述,如果這件事是真的,那麼劉關張三顧茅廬的事兒當然就不足爲信。

可是按照史料陳壽的《三國志》上記載,劉備確實曾經三顧茅廬去請過諸葛亮。而諸葛亮本人在他的《出師表》中也曾這樣描述過:

“臣本布衣,鞠躬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與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許先帝以驅馳。”

按照諸葛亮的描述,當年劉備卻有三顧茅廬之事。

《三國演義》書中是這樣描述的,劉備當年爲了擺脫勢單力薄的困境,開始迅速擴充勢力,所以急需一名有作爲的人扶持。於是劉備就向高人司馬徽請教,希望能夠得到他的幫助,司馬徽自愧不如說自己是個庸俗的儒生,根本不瞭解當前的時局變化,真正能瞭解天下大勢的,纔是有真才實學的俊傑。於是,司馬徽就向劉備舉薦了兩個人,一個是“臥龍”,一個是“鳳雛”。司馬徽告訴劉備,這兩個人得一個便可安天下。其中“臥龍”就是後來的諸葛亮。

於是劉備受司馬徽的指點,冒着嚴寒帶着關羽,張飛兄弟三人親自到隆中去請諸葛亮,頭兩次沒有見到,第三次由於劉備的誠心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接見了劉備。這就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三顧茅廬”。

那麼到底劉備有沒有三顧茅廬,我們也是一頭霧水,曾經有人分析,劉備經常以皇叔自居,又是三國時期名望極高的政治家,他怎麼可能禮賢下士三次去請一個山野村夫呢?

所以,一些人認爲當年諸葛亮是自己毛遂自薦來到劉備身邊的。諸葛亮本來寒窗苦讀就是想時機成熟之後,好找一個可以輔佐成大器的君主。所以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

對於三顧茅廬評論最多的一種說法就是,說三顧茅廬完全《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爲了吸引讀者,增加小說的精彩程度,刻意杜撰出來的。 無論怎麼樣,“三顧茅廬”這個歷史典故已經在民間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演繹也好,杜撰也罷,總之,劉備三顧茅廬的求賢精神不可否認。

如今,《三國演義》這本歷史名著依然是當今人們茶餘飯後愉悅的話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