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弘,是史书上最后一个称谓拓跋的北魏皇帝,并不是说他是末帝,北魏走到这儿才刚刚走到一半。皇帝依然姓拓跋,但由于北魏持续的汉化改革,到拓跋弘的儿子开始就用汉姓元了。

这个拓跋弘算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皇帝,由于他的父亲拓跋濬英年早逝,年仅十一岁就登基为帝,这就难免要被太后摄政。被摄政也就算了,拓跋弘等到都成年了,冯太后影响力还是极大,这时候拓跋弘的脾气上来了,他不是选择推翻摄政,而是选择"我不干了!"让位给他自己的叔叔。朝臣们看着他从小长起来,觉得这孩子还不错,就力劝他不要"辞职",拓跋弘就坚持说啥也不干了,最终双方折中,拓跋弘禅位给儿子元宏,自己做太上皇。

本想着如此就能安心修佛,但禅让后第二年柔然入侵,皇帝元宏只有五岁,冯太后再能也是女流之辈,御驾亲征还得是他这个太上皇的事儿。但谁也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个潜心研究佛学、性格鲜明的拓跋弘,不仅一出征就获得大胜,还一路追杀柔然几千里,直到沙漠南端为止。得胜回朝后就可以潜心修佛了么?没有,紧紧又过了四年他就去世了。

元宏四岁即位,十九年后奶奶冯太后去世,他才开始亲政,只做了九年皇帝就去世了。尽管他没有能长期执政,但北魏一朝正是在他手里"整理落地"的。因为此前的北魏皇帝都是在循序渐进的一点点搞汉化,到了他这个第一个改汉姓的皇帝时,正好距离全面汉化近在咫尺了,因此他的几个举措都比较有标志性。

比如北魏虽立于大同,但早已统一北方,元宏决定迁都洛阳。再比如他实行的均田制,成为封建历史上土地分配的重要分水岭,一直沿用到唐朝。他还着手废除鲜卑最后残存的一些旧俗,当然这最后残存的,必定是不到万不得已前朝不敢轻易动的,动一动就可能引发鲜卑贵族反抗。

果然,守旧贵族们开始蠢蠢欲动,只差"一杆大旗"。元宏的长子也就是太子身材比较肥胖,每每元宏出征的时候,太子是要留守洛阳监国的。由于都城南迁不久,他受不了中原夏天的炎热,就特别讨厌穿层次繁复的汉服,而喜欢穿简单俐落的胡服。这虽是件小事,但可以看出太子其人比较随性,长此以往与元宏的关系就有点紧张。后来太子干脆不在洛阳待了,跑回了旧都大同。他的到来让留守大同的守旧贵族有了一杆“大旗”,他们把太子推向前台,形成了以皇帝元宏对着干的“恢复祖制”派。结果如何呢?元宏汉化鲜卑的决心又如何呢?他把太子给处死了。

太子没了次子即位,元恪可谓北魏一朝的转折皇帝,极盛也是他、衰落也是他。元宏死得早,元恪又是次子,即位时只有十六岁,是有元老大臣们辅政度日的。其中那些鲜卑元老就开始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觉得说服一个少年应该不难“咱们回大同吧、回老家吧、回龙兴之地吧!”没想到年纪轻轻的元恪坚决恪守历代北魏皇帝的汉化国策,不仅不听,还大肆扩建洛阳城,誓要扎根中原以图天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