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段視頻,一家長在騎電動車帶孩子時,孩子從後座摔下來,家長卻渾然不覺,可憐的孩子在雨中一路追着車奔跑。

直到後面一路跟着護送着孩子的車輛狂按喇叭後,家長才發現不對。沒想到的是,停車下來的家長,見到孩子的第一個動作,卻是一腳把孩子踹翻在地。

看到這裏,許多網友都對這位父親的行爲表示十分憤怒。其實,我們發現類似這樣的父母並不少見。01

“打是親,罵是愛”?

在我小時候,常常聽到這句話。當時我很是疑惑,打怎麼可能是親,罵又怎麼可能是愛呢?

後來接觸到了一個“自體客體”的概念,大致是:

人在嬰兒時期,是把媽媽當成了自體客體來使用。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嬰兒把媽媽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嬰兒覺得自己怎麼對待媽媽都是可以的。

如果媽媽足夠愛嬰兒,那麼這個嬰兒就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媽媽,包括在媽媽身上釋放自己的攻擊性,這也充分體現了母嬰關係的親密無間。

也就是說,當嬰兒攻擊媽媽時,實際上已經把媽媽當成了“自己人”。因爲無論自己如何攻擊媽媽,她都不會離開自己。

或許,這就是“打是親、罵是愛”的最初體現。

在許多成人的心裏都住着一個沒有長大的嬰兒,只是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

當他們有了自己的孩子,也會無意識地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所以,許多父母覺得自己可以隨心所欲地對待孩子。

他們希望孩子聽話,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願而活着,如果孩子不聽話或表現不如意,許多家長就會對孩子發火,甚至肆無忌憚地打罵孩子。

他們感覺到“孩子是自己人,無論怎麼打罵都不會離開自己”或“孩子是我的,我怎麼對待都可以”。02

“小孩子不記仇。”

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常常這一刻父母剛打罵完,下一刻孩子就忘了疼痛和難過,抱着父母親暱。因此,許多大人常常這樣說:“小孩子不記仇。”

他們不理解,“打罵教育”怎麼會對孩子造成身心傷害呢?

首先,當孩子遭受打罵時,他們的精神處於一種高度緊張、恐懼和憤怒的狀態,腎上腺就會分泌出大量的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孩子的身體進入了一種“戰鬥逃跑”的反應模式。

如果是孩子間的正常打架,他們通過戰鬥或逃跑,這些激素會被釋放出來。

但被父母打罵時,孩子既不能還擊,也不能逃跑,他們體內的腎上腺只會越積越多。如果孩子經常遭受打罵,體內的這些激素水平就會一直高於常人。這樣的孩子要麼脾氣特別暴躁,愛打架,有很強的攻擊性和暴力傾向。要麼長期壓抑自己,產生自我攻擊。

無論哪一種情況,都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產生很大的危害,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要反對打罵孩子。

其次,在孩子心中會認爲,自己如果不符合父母期望,不能讓父母高興,自己就是不好的。

這樣只會讓孩子忽略和壓抑自己的感受與需求來取悅父母,並學會了看父母臉色行事。

如果他們的自我長期被壓抑,無法得到正常的發展,就很難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只能從他人的評價中來尋找自己的價值。

這樣的孩子會活得無比痛苦與疲憊,無法享受人生。許多抑鬱症患者常常是這類孩子。

有些父母可能會說,3歲前的嬰兒是沒有記憶的,既然沒有記憶,又怎麼說3歲前的傷害對一生的影響最大呢?

其實,3歲前的孩子,並不是沒有記憶,而是那些記憶都進入了孩子的潛意識中。

潛意識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主宰着人的大部分行動。所以,它們的影響反而是無處不在的,而且是不知不覺的,這纔是真正可怕的影響。

因爲潛意識都是從感覺進入了人的心靈深處,而孩子是感覺型的動物,越小的孩子感覺越是豐富敏銳。所以,越小的孩子受到傷害的影響越是深遠。03

潛意識對人的深遠影響

我們所能感知的那部分心理活動,比如邏輯、思考、分析、判斷等思維活動,是屬於意識層面的。

潛意識,是一種不被人們察覺的深層心理活動。它其實是被人們壓抑或者隱藏起來的那部分意識。

潛意識雖然感知不到,但我們的許多行爲習慣都是由潛意識決定的。不少科學家認爲,人的行爲95%靠的是潛意識,只有5%靠的是意識。

由於潛意識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我們通常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潛意識沒有時間感、地點感和是非感,它像個不受管教的孩子一樣,只知道要千方百計地滿足自己的需求,其他的它從不考慮。

人的許多本能直覺,就是潛意識的一種體現。所以,我們的很多行爲反應,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受潛意識控制的。

心理學大師榮格曾說:“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稱之爲命運。”

這就是潛意識的強大力量。

潛意識裏藏着我們童年的大略記憶,我們以爲早就遺忘了,但事實上,它們一直都在,會在某種特定的情形下被喚醒,許多莫名其妙的情緒就是潛意識喚醒的。04

很多父母打罵孩子,是因爲自己小時候受到打罵。

《超越原生家庭的養育》一書的作者說:

我們都活在童年的影響之下,深受到了父母當年對我們所持態度的影響,這種傾向構成了"本能"的主要部分。本能,是我們的過去所遺留下來的無意識的習慣性動作。

我們的一些糟糕的無意識行爲,常常是我們一掃而過的直覺與本能反應。

它使我們從1000個人中選出了那個唯一的不靠譜的人作爲伴侶,或使我們對孩子採取了當年父母對我們所採取的最糟糕的態度。

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中,依靠的常常是自己的第一本能反應。他們跟隨本能時,越感到與自我和諧統一,就越不會懷疑自己在育兒方面的分析判斷能力。

本能會引導他們重複自己父母的行爲,這種本能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刻在了自己的潛意識中,他們很容易認爲本能是合理的。

這些父母不會反思自己爲人父母的表現,主要原因在於,他們缺乏做出自我反思與改變所必須的參考系,因爲他們的參考系是自己的父母,他們曾經也是那樣做的。

這就是爲什麼,父母常常會默認自己管教方式的合理性。父母,警惕自己的本能直覺。05

打罵孩子並不是教育,更多的是家長情緒管理能力差的一種體現。

許多內心未成長的父母,會在潛意識裏把孩子當成了另一個自己或自己人生的延伸品。這樣,他們的自我意志也會延伸到孩子身上。

他們希望孩子的表現符合自己的期待,否則就很容易因爲失控而對孩子發怒,產生打罵孩子的行爲。

這些父母常常在打罵孩子時說:我這是爲了你好,我是愛你纔會管你。換了別人我纔不操這份心!

這就是他們所說的“打是親,罵是愛”。越在乎越會打罵,越在乎越控制,越會把自己的期待凌駕於孩子身上。

當他們打罵孩子時,其實也是在討厭自己。

因爲在他們潛意識裏,孩子就是自己的一部分,甚至是另一個自己。

想一想,如果一個人有兩個不一樣的自己,感覺就會很分裂,爲了避免分裂、衝突帶來的痛苦,一定要消滅其中一個來實現統一。這樣一來,孩子的自我意志就被父母蠶食了。

當孩子變得越來越聽話,他們的自我就越來越虛弱。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成爲父母,就會延續當初父母對待自己的行爲來對待自己的孩子。

有學者表明,許多受過虐待的孩子,長大後也會虐待他人。那些在兒時受過虐待的家長,大約有1\3會虐待孩子。

越是自我虛弱的父母,越容易通過控制孩子,迫使孩子認同自己的想法與行爲來增加他們的自我感。就像沒有自我能力的嬰兒,需要控制媽媽才能實現自己的意圖與功能一樣。06

每個人的本能天性,就是總想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這個放在親子關係上,就會給父母和孩子造成許多困擾。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非常在意父母對自己的態度,害怕打罵固然是趨利避害,更是因爲他們內心害怕得不到認可,害怕被父母拋棄。

打罵,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不愛自己,這樣孩子也會否定自己,無法自我認同,壓抑自己的感受。

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功能被嚴重損傷,要麼變得自卑,要麼變得麻木而冷漠無情。

當孩子感覺痛苦時,常常看不見周圍的一切真實,只想第一時間解決自己的心理不適,而不計後果。

許多心理不成熟的家長,也會這樣。

他們很容易受自己情緒的控制,因爲暴怒而打罵孩子,卻忽略了自己的行爲對孩子的嚴重影響。

如果孩子感受到父母只是通過打罵自己來達到他們的目的,孩子也會使用隱瞞等手段來爭取或維護自己的利益。比如撒謊、陽奉陰違,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等。

當他看到其他的孩子是被允許這樣做的,只有自己的父母不允許自己這樣時,他會認爲做這些事的時候,只需要避開自己的父母就可以免受懲罰。事實也是如此。

6歲前的孩子自我虛弱,雖然打罵懲罰可以用來強制他們,但是他們的自我被壓抑在潛意識,一旦到了青春期,就會變得十分叛逆。到了12歲以後,孩子的自我意識被喚醒,打罵與強制已經無法起作用,只會引起他們更強烈的逆反。07

孩子犯錯,父母儘量做到不打不罵管教孩子

一,要了解孩子,分清什麼是犯錯。

一般而言,1歲前的孩子做什麼都是合理的,不能算是犯錯。父母要做的是儘可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2歲開始孩子有了自我和獨立的意識,此時孩子會有很多負面的情緒,那是他們在確認“我是誰”,爲分離做準備。此時我們要接納他們的情緒,並鼓勵他們說出來,這有利於他們自我的確認。

3歲孩子的叛逆行爲,是在確定“我更愛誰,誰更愛我”。3歲前,能在父母幫助下處理好這個問題的孩子,分離焦慮就會減少很多。這是他們獨立自由的基礎。

二、管教孩子的原則

首先,確認你對孩子的愛;

其次,在此基礎上給孩子立規則;

最後,以身作則,溫和而堅定地執行規則。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規則不是成人的需要,而是孩子成長髮育的需要。因此,所有的規則都必須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而不是爲了方便父母。

3歲前的孩子,最重要的規則是安全。

3歲以後,就開始要求孩子遵守公共規則,比如,按時上幼兒園,遵守幼兒園的秩序和規定,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利益等。

在規則範圍之外,孩子有權享受充分的自由,而不是要求他們聽話,活成我們期待的樣子。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因此,孩子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孩子。記住這一點,或許你就能夠心平氣和地接納孩子與你不一樣的行爲表現,而不是動輒打罵和教訓孩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